招商引资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的有效手段。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基层走访时发现,部分地方政府为争项目加码招商政策,互挖存量企业,“招商内卷”有抬头之势。其中滋生出的政策无效耗损、“超常规优惠”等问题,不仅加剧了地方负担,更助长部分企业“短期套利”心态,不利于高质量发展。
“零和游戏”,凸显招商引资乱象
(相关资料图)
为招引企业、培育产业,不少地方使尽浑身解数释放诚意。相关“政策优惠”从税收、土地、厂房,到用工、补贴、奖励,再到新兴的产业投资基金等,应有尽有。
“大家都暗暗较着劲,比如,同一个新能源项目,我们得知邻省城市有引进意向后,马上组织专班,对照研究,给予更优惠政策和更周到服务。”西部某区一位基层干部说。
地方之间互相加码,企业则“择优而行”。东部某市投促中心工作人员说,之前和国内一家动力电池制造头部企业谈了好几轮,最后这家企业却去了隔壁省份,“我给的优惠政策他也能给,还能给得更多”。
应该说,地方之间在招商领域展开合理竞争,有其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只能带来内卷内耗、恶性竞争的招引争夺战,却无益于地方发展。
在北方某地,同处一市的各县区为争夺企业,竞相推出“帮盖标准厂房,租金免减”政策,甚至出现一家企业落地后前5年只出一年租金的情况。
“对于企业来说,厂房都是地方政府代建,不用企业出一分钱,只要前期投资能赚回去,后续哪怕是生产经营出了问题,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有受访干部认为,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独立培育热点产业并不容易,只能挖其他地方企业,这本质上是“零和游戏”,浪费了招引资源。
一些企业主对招商引资乱象也颇有微词。“天天有人来谈合作,有的位置偏远,甚至根本不具备设厂条件,我们明确拒绝了,还坚持要来拜访。可能对他们来说,拜访也是KPI。”东部一家新能源装备领军企业的政府事务总监说。
“血拼”内耗,不利发展
“地方上对老企业和新企业政策不一样,如果被挖到别处,就成了新企业,享受的相关支持政策就可以从头算起。”东部某开发区副主任认为,企业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城市,甚至从一个区搬到隔壁区,从发展效益上考量,只是花大价钱搬了个家,并不能带来多少增量。
个别地方政府恶性比拼招引政策,祭出“超常规优惠”,加剧了财政负担。“自从上马了大项目,财政几乎被掏空。大企业话语权足,要求固定资产投资返还、税费五免五减半等超乎常规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是上不得台面的抽屉协议。”中部某县受访干部说。
受“内卷式招商”影响,一些“候鸟型”企业尝到了甜头,在一地用尽优惠政策后,便转移到其他地区。这些主要靠政府补贴度日、利用财税奖补套利的企业,实业经营不善,创新意识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连带着所在产业园区也不能沉下心来培育产业。
有招商干部提及,作为地方政府的座上宾,部分头部企业为拿到各地政策支持,频频推出看似有潜力的新项目,在多地重复挂牌,实际是“挖地方墙脚”。
地方招商考核压力大,也催生了一些不切实际、无底线的补助补贴。这些补助补贴有的不能按约兑现。多地企业负责人反映,一些地方此前承诺过度,如今财政压力加大,招引政策迟迟无法兑现。
有受访企业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以来,他多次接到外省园区的招商引资电话。电话中某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称,在当地注册新公司或分、子公司,可以不实际经营,只要缴纳增值税,就可享受总部经济的相关政策。每缴纳100万元增值税,即可享受35万至40万元补贴。如纳税过千万元,还可一事一议,补贴力度更高。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鹏静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