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鸿在工作。
(资料图片)
2020年7月20日,对于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美瑞新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从创业到企业上市,王仁鸿坦言一路走来不易却坚实。“创业过程中,资金、人才、市场等各方面困难,美瑞新材都经历过,但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才守得云开见月明。”王仁鸿回忆道。
美瑞新材是国内唯一以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专注于聚氨酯材料及全生物降解类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其产品广泛应用于3C电子、运动休闲、汽车制造等领域,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荣誉称号。
“看到下游客户用进口材料成本很高,新产品技术更新难,我们决心配合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一起自主研发新材料”王仁鸿这样解读创业初心。
美瑞团队心中有个信念:国外企业能够做好的,中国企业一样有能力做好。
经过持续的创新研究,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相继研发问世,“我们研发的‘爆米花’材料、可降解PBS材料、车衣用永不黄变保护膜用TPU等产品、技术都打破了国外垄断,材料成本大幅降低。”王仁鸿说,“在提高新产品综合竞争力方面,我们一直和客户站在一起。”
“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新产品也引起了跨国公司的关注。2019年10月,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驳回了德国BASF公司对美瑞新材专利侵权的起诉,并由德国BASF公司承担诉讼费。”王仁鸿介绍了一个中国企业反跨国公司专利侵权案的经典案例,这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反专利侵权案,这是中国的企业应诉跨国公司,历时两年,并在其德国本土打赢的一起诉讼,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凭借对关键技术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美瑞新材成为了国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行业发展的龙头。
美瑞新材秉承“差异化产品的高效、低成本供应”策略,积极与下游客户进行联动研发、配合生产,满足其定制化需求。每一个产品的痛点都是技术升级的机会点。新材料的研发要保持对“还可以更好”的敏锐嗅觉,持续保有热情聆听客户的建议,以最快的速度帮客户解决技术问题。“只有帮客户解决了实际问题,甚至想在客户前面为他们提供超前发展的建议,你才是有价值的。”王仁鸿说。
为进一步规范管理,降低内部运营成本,提高协同工作效率,美瑞新材自主研发工艺生产线以及ERP信息管理系统。“引进成套的设备需要花费上千万元,但我们依据自身需求研发的关键设备和工艺生产线既省钱又好用。”王仁鸿说,“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可以在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废品率。”
在美瑞新材生产车间,调度人员根据生产计划启动生产指令,相应物料自动流入生产釜中,温度、压力等各项工艺参数自动匹配进行生产。产品经脱水、烘干后进入自动包装流程,每袋产品均由系统自动赋码,机器人码垛后自动进入立体库,完成了产品的高效生产。在收到货运指令后,机器人自动将货物传送到指定位置,运输车辆根据货运指令进行货物装载。整栋物流仓库中看不到工作人员,只有一个个机器人小车忙碌地穿梭在货架之间,完成产品入库、出库的任务。
“为完成工作任务,我们将任务目标落实到个人,定期提醒每个人完成进度,实现了精准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激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王仁鸿说,“得益于这套基于管理理念的信息化系统,美瑞新材料的人均效率在行业内是首屈一指的。”
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套架构十分复杂的管理系统,却是王仁鸿这个“门外汉”耗费两年时间自行编写的。“那两年,我白天照常工作,晚上就自学软件编程,相较于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我的优势是懂管理、知流程,因此知道如何架构各个环节。”王仁鸿说。
美瑞新材以自主创新为主,实施产学研结合的研发理念。公司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北京化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拼搏奋进;在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设立就业实习基地,为青年学生提供生产实践的机会。
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是美瑞新材的发展理念。疫情防控期间,美瑞新材捐赠医用手套10万副、防护服2000套,筹集员工捐款23万元。同时,美瑞新材积极支持希望工程,助力“希望小屋”项目建设;与周边村结对共建,改善村党支部基础设施,公益助农;通过公益基金会帮助经济困难病患,以实际行动为公益事业注入美瑞人的一份力量。
自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王仁鸿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围绕行业发展痛点难点,他提出《政策支持九点式模压托盘在化工行业推广应用》等提案,建议充分利用九点托盘高质量、成本低、可回收、易于仓储物流智能化、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有效提升我市化工产业物流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美瑞新材坚持与烟台同发展、共成长。“今年,我们将抢抓机遇、逆势布局,全力建设高端TPU应用制造产业园,实现产能倍增。2024年我们将建成国内最大的TPU生产基地,预计新增产值27亿元,为烟台加速冲刺万亿城市贡献力量。”王仁鸿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王鹏静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