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 记者 满淑涵
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最懂客户需求;高校深耕科技前沿,最了解技术迭代动态。
如何更好地让企业和高校在科技创新中优势互补、各展所长,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创造价值?
在科教战线工作多年,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对此有更多新的思考和见解。
“‘双一流’大学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卢建军认为,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等问题,更为有效地攻克“难点”、打通“堵点”、破解“痛点”。
当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难点”“堵点”“痛点”体现在哪里?卢建军分析指出,首先,高校与企业考核评价导向不同,企业是市场导向,高校是成果导向,诉求差异导致融合动力不足;其次,传统的“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科研成果离产业化应用还存在距离,导致“两张皮”现象;此外,企业是有组织的研发,高校是传统的教授带学生式科研,科研的进度、质量和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高校的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很难进企业,企业进高校的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健全,校企‘在哪融合’常常让双方陷入两难。”
结合多年的探索实践,卢建军建议,建立“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由企业作为需求、投入、管理、转化四方面主体,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和平台,建立企业主导共同管理运行的研发中心或研究院,引入金融资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增强企业原创技术策源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落实校企“双导师”制,培养“专尖特精”人才,通过“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多方赢”共享机制,解决高端创新人才紧缺问题。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