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 首席记者 李荣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大事,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近年来,受疫情反复、经济下行、产业调整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市场呈现出“就业难”和“慢就业”两大鲜明特征。2022年10月至12月,共青团陕西省委成立专项课题组,深入全省百余所高校,对大学生“慢就业、不就业、缓就业”状况开展专项调研。调研发现,受学历、择业观、就业环境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特别是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企业岗位需求显著下降,导致供需严重不平衡。
“陕西作为教育大省,仍有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未就业,‘慢就业’现象较为严重。”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徐永胜说,部分高校学科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大学生就业观转变,加之受家庭稳定性就业期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容易在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之间产生落差,进而造成“慢就业”。
徐永胜建议,要制定就业精准帮扶措施,在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方面精准发力。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实训共享平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按规定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积极搭建直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并提供毕业生初次就业社会保障。创新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模式,通过政企联动方式举办招聘会,把政府惠民生、企业促就业、人才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提升就业服务水平,2022年教育部推出“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打造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服务平台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存在平台智慧化建设不足、招聘信息资源分布不均、就业指导服务不足等问题。”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安财经大学校长方明说,平台招聘信息资源分布不均,一、二线城市招聘信息资源丰富,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域招聘信息资源匮乏,中小微企业注册不足,使平台公益服务助力区域发展的优势未能发挥出来。虽然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了职业规划课程、学业与职业指南、职业测评等服务,但服务内容却以文本和长视频为主,不符合大学生的信息阅读与接受习惯,后续跟踪服务还有欠缺。
方明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提升平台智慧化水平,加强平台使用情况收集,精准匹配推送岗位信息,实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精准匹配和精准推送,提高就业服务效率。强化平台公益服务性质,推动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招聘信息的宣传支持力度,丰富大学生所在地区的本地化资源、属地化资源。
“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不断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省政协委员、西安建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勇建议,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资源数据库,高校要把各专业、各层次的毕业生信息登记入库,摸清人力资源数据信息。通过线上登记、线下采集方式,建设覆盖面广的精准数据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充足的满足个性化需要的人力资源。
省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赞建议,制定科学就业政策,落实职业能力培训、见习补贴等政策和“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举措。开展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实训共享平台,建设一批高校毕业生职场体验基地。搭建就业平台和直招高校毕业生“一站式”服务平台,有效帮扶学生就业,整合招聘信息,积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为毕业生初次就业提供更多社会保障。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