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商洛市因其地形原因,部分山区因低温、干旱、贫瘠等因素限制了农业发展,使得农膜使用技术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在商洛推广应用很广。据调查,2022年商洛市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27.83万亩。虽然农膜使用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等多项功能,但是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目前我市使用的农膜大多是难分解的塑料制品,一方面可以使得商洛实现大幅度的持续高产稳产,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烂的废旧残留农膜,污染了土壤和人居环境。"商洛市农业局副局长、市政协委员叶赟对农村地膜问题出现原因解释道。
记者问及地膜其他危害,叶赟继续说:"地膜不能有效回收,还会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了我市提出的农村景观化目标的实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记者就地膜回收难问题,采访市植保植检站正高级农艺师郑小慧时,郑小慧委员表示:"其实好多时候不是群众故意的不能回收地膜,而是确实存在着群众对于地膜危害认识不足,并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的监管的两方面问题。"
据郑小慧的调研,部分农户对残膜的环境管理意识淡薄,不能深刻意识到地膜的危害,且由于当前我国监管法律暂时缺位,造成了很多时候农村地膜问题处于放任自流的揪心状态,普遍的"看天吃饭",仅仅依靠自然降解。
小小一张地膜既能改善商洛地形困境,让农民实现增收创收,也能让商洛这一方青山绿水受到严重污染。当前的商洛废弃地膜仅凭借自然是不可能降解的,关键还得要做好地膜回收这个大课题,解决之法还得从人为干预地膜做起。
据悉在叶赟、郑小慧和冯文萍三位委员提交的《关于加强商洛市农村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减少面源污染的建议》中,三位委员就如何解答地膜回收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参考答案"。
三位委员因势利导的建议,要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全市农膜残留监测数据库和回收利用监测体系。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具体因素合理设置农残膜监测网点,在全面掌握商洛市农田地膜、设施棚膜等农膜残留和污染情况下,为全市甚至全省农膜污染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要加强对农膜回收、利用等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缓棚膜的老化,提高利用率。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使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提高残膜回收率。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禁不符合标准的农膜销售和使用。同时,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针对加大群众回收地膜积极性问题,三位委员建议,要加快制定有关回收利用农残膜的经济政策。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特别要统筹安排设立乡村农残膜回收点,促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信在三位委员严谨调研和科学建议下,商洛市地膜回收事业会更加顺利,群众回收积极性会大大加强。在政府、群众和委员多方协助加力下农村农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商洛乡村环境更加宜居,商洛这一方山山水水会更青更绿更美。(记者 王斌 通讯员 戴寒兴)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