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 > > 内容页

“非遗”传人胡小红:来自父亲“严苛”的爱

来源: 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2023-06-19 11:37:39

□ 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


【资料图】

打开凤翔泥塑非遗传承人胡小红的朋友圈,一张用旧照片做的背景特别引人注目:一位系着围裙叼着烟斗、面带微笑的老者正端详着一件还没上色的泥塑,他的背后还有一名裹着头巾的妇女和一个小姑娘,正在用泥土捏塑。

这是1984年胡小红与父母一同创作泥塑的场景。

胡小红的父亲胡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他创作的泥塑作品不仅登上了“国家名片”生肖邮票,还被文化部确定为对外交流的礼品。

“我小时候,物资虽然匮乏,但爸爸每次出门回家都要给我们带零食。”在胡小红的印象中,生活中的父亲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几乎没有脾气。

“但在泥塑创作上,他又是个极其严苛的人。”胡小红说,父亲对初学者要求极严,“画线要像刀子裁的一样”;赶工时间紧,但他仍要求“一笔都不能少”;手法练得再熟,他也要求“宁可三天做一个,也不一天做三个”。

胡小红的泥塑手艺虽是父亲手把手教出来的,但她的作品却很少能让父亲满意。由于害怕被父亲指责,年轻的胡小红总是背着父亲,自己偷偷创作。

为了获得父亲的首肯,1990年完婚后,胡小红仍住在老家六营村。一次,父亲来到胡小红家,看到她创作的一尊蓝色狮子泥塑时,态度才有所转变。

得到父亲的认可,加之经常与专业院校的老师切磋交流,胡小红在泥塑创作上逐渐自信起来。

“2014年,母亲去世,当时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虽然经常手抖,但还是在两个月里做出了20只泥虎。”胡小红说,虽然那时候父亲已经不再批评自己的手艺,但要得到肯定还是很难。

直至2019年父亲去世前,胡小红还在向父亲请教,他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为什么能把泥塑做得那么好?父亲竟也答不上来。

父亲去世后,胡小红开启了一项巨大“工程”,就是对父亲留下来的300多件泥塑作品进行模仿创作。时至今日,胡小红已完成了近100件作品的仿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逐渐领悟到了父亲成功的秘诀,那就是父亲对泥塑倾注的全部热爱,“每件作品都有父亲的想法和用意,一笔一画都是经过精斟细琢过的”。

胡小红仿制的第一件作品,便是自己的儿子满月时老父亲为其做的“满月虎”。

胡小红所在的村子,有结婚送挂虎、满月送坐虎的风俗。胡小红说,父亲送给外孙的这件坐虎,在绘制上使用了莲花、石榴、铜钱、牡丹等多种吉祥图案,其中的云纹、锯齿纹、月牙纹等都是此前同类作品上所没有的。整件作品虽然看起来颜色单一,除了白底和黑线,只使用了红色一种颜色,但通过明暗、深浅变化,让整件作品丰富、饱满起来,饱含了父亲对外孙的无限爱意。

仿制完“满月虎”,再对比父亲的作品,胡小红觉得还是有些差距。胡小红说:“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对我在泥塑创作上的严苛,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爱呢!”

在后来的泥塑创作中,面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胡小红也像父亲一样“严苛”,把父亲教给自己的规矩又一遍遍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讲给学生们听。令胡小红欣慰的是,儿子在耳濡目染中从小酷爱泥塑,大学毕业后更是主动返乡,投身泥塑艺术创作。

胡小红说:“父亲对我来说是高山仰止,幸好儿子继承了我父亲那份对泥塑的热爱,他已经把泥塑当作一生奋斗的事业。我已经很难再超越父亲,但我的儿子一定会超过我。”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