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编织棕扇。 记者 程伟摄
(相关资料图)
在洛南县永丰镇西北核桃物流园里,洛南县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记者 程伟摄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去年以来,陕西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抓好特色、融合、联带、支撑4个环节,有力推动了脱贫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加。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277元,较上年增长14.2%。
做足特色 壮大产业
去年以来,为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我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在每个县明确1个至2个主导产业,引导产业向最符合条件的县集中布局、集群发展,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向脱贫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
6月26日8时,洛南县永丰镇太平村脱贫群众杨百锁按时来到该镇永丰街社区的西北核桃物流园上班。
“这几年,靠合作社带动,我家实现了多渠道增收。”杨百锁说,“我去年到园区里的洛南县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打工,主要负责打扫卫生和产品包装等工作,每月有2500元工资。除务工收入外,我还将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并以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还有土地流转收入3000元以及800元产业分红。”
“我们合作社像杨百锁这样的长期工共有40余人,旺季时,用工人数高达200余人。”洛南县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中良说,他们的合作社原先位于永丰镇太平村,是一家集核桃种植、核桃及核桃仁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该合作社先后带动永丰镇7个村近千户群众通过务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形式实现增收。去年,合作社入驻西北核桃物流园后,不仅享受到园区1年的厂房免费使用权,而且租用冷库费用也比外面便宜30%。
据洛南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亚斌介绍,为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洛南县将核桃产业作为全县六大特色产业的首位来抓,2021年,投资建设了集研发、交易、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核桃产业物流园。目前,西北核桃物流园已有10余家加工企业、12家电商企业、32家合作社入驻,吸纳周边1000多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去年以来,为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我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在每个县明确1个至2个主导产业,引导产业向最符合条件的县集中布局、集群发展,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向脱贫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2022年,中央和省上向56个脱贫县(区)下达各类农业补助资金66.77亿元,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
为推进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我省聚焦9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投资107.76亿元,实施200个重大项目,集中力量补链、延链、强链。同时,我省还大力实施精品培育计划,创建全国知名区域品牌221个,洛川苹果、富平奶山羊、紫阳富硒茶等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走出陕西、远销世界。
做深融合 激发活力
去年以来,我省为推动搬迁社区群众加快融入新格局,整合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投向承担易地搬迁任务县(区),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农业专项资金125.9亿元,为安置点配套建成帮扶车间等各类产业项目3716个
如今的何斐,日子过得滋润。自从2016年从城固县双溪镇石堰坪村搬到博望街道江湾社区以来,孩子上学方便了,家人看病、购物方便了,何斐也在社区旁的产业帮扶园区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我是2018年到园区里的汉中克莱德服饰有限公司上班的。一年半时间,我从一名缝纫工升任仓库管理员,再到如今公司生产管理负责人,月工资从最初的1500元增加到4000多元。”何斐说,“过去居住条件差,干啥都不方便,现在居住环境和城里一样,我已融入这新生活中。闲暇时,我还到社区广场和大家一起跳广场舞。”
据城固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代芳介绍,江湾社区是该县较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共安置了3222户1.2万人。为确保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县上积极探索推行社区园区一体融合模式。江湾产业帮扶园区自2020年规划建成以来,先后吸引了13家制造业企业和16家文创企业入驻,使3800余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入园务工群众年人均收入3.5万元以上。如今,江湾社区已走出一条“村庄变社区、社区融园区、移民变居民”的融合发展道路,让万名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去年以来,我省为推动搬迁社区群众加快融入新格局,整合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投向承担易地搬迁任务县(区),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农业专项资金125.9亿元,为安置点配套建成帮扶车间等各类产业项目3716个,持续发展壮大后续产业。目前,全省帮扶车间(社区工厂)共带动6.22万人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9万人。
我省还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建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去年,我省先后组织大型产销对接活动177场次,带动全省特色农产品销售188亿元。
做实联带 稳定增收
去年以来,我省为健全联农带农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开展“订单式”“股份式”等利益联结模式,把206.5万户农户嵌入到现代农业产业链
6月27日9时,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或在编织藤椅、棕扇,或在编织床垫产品……
“我在这里从事编织棕扇工作,一天能编20多把,月工资3000元以上,不仅挣了钱,还照顾了家人。”南郑区两河镇白庙村村民蒋小兰说,像她这样在公司车间从事手工编织的群众共有78人。
“藤编技术简单、劳动强度小、适应人群广、带动性强、参与的群众多。目前,公司有30%的人在车间上班,有70%的在家里编织简单的藤编产品。”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顺说,近年来,他们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发展模式,将藤编产业从单一的藤编延伸到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编”,直接带动5个镇750余户、2000余人从事编织类产业,涉及原材料种植、手工生产加工、线上线下销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
据汉中市南郑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智岗介绍,近年来,南郑区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财政支持+企业自筹+农户参与”方式,用工业化理念,把“小手艺”聚到“大园区”;用产业化模式,把“小营生”变成“大产业”;用科技化思维,把“小手工”做成“大品牌”,不断壮大“五编”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区共有4家合作社和5家企业从事“五编”产业,辐射带动6个镇4000余名群众增收,年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
去年以来,我省为健全联农带农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开展“订单式”“股份式”等利益联结模式,把206.5万户农户嵌入到现代农业产业链。目前,全省脱贫地区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万家,带动19.89万户脱贫户,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我省加快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清零消薄”行动,全省“空壳村”全部清零,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占比下降至30%。
做强支撑 融合发展
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我省实施“一县一业”计划,统筹推进城镇、产业、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统筹抓好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去年以来,我省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50亿元县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要不是安康农商银行的‘家庭工坊贷’解决了我购买生产设备的资金难题,我的创业梦不会这么快实现。”6月28日,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张营村村民张立夺说。
据张立夺介绍,他过去一直在外地务工,去年10月回到家乡。当了解到汉滨区政府出台了支持群众发展“家庭工坊”政策后,他便与家人商量,在家开办袜子加工作坊,实现居家增收。创业是件好事,然而启动资金成了难题。去年12月13日,当安康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得知张立夺的需求后,立即上门对接,并于次日就给他发放了“家庭工坊贷”26万元。
“有了这笔资金,我很快就购买到生产设备。如今,我的袜子家庭工坊运营顺利,每月能挣1.5万元。”张立夺说。
“‘家庭工坊贷’是我们去年9月对从事家庭作坊创业的农户及小微企业主创新推出的专属信贷产品。自该信贷产品推出后,已为36户‘家庭工坊’办理授信750万元。”安康农商银行行长陈勇军说。为支持脱贫群众发展产业,安康农商银行还加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放贷力度。自2021年以来,该行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5.14亿元,支持10049户脱贫对象及监测户发展茶叶、魔芋、蚕桑、家禽养殖等产业。
去年以来,我省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50亿元县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首位产业培育发展、产业园区提级扩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等;出台金融支持龙头企业政策,建立“行长+链长”工作机制,为102个涉农企业设立金融顾问。2022年,我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34.59亿元、带动73415户发展产业。
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我省实施“一县一业”计划,统筹推进城镇、产业、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统筹抓好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落实16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向国家和省级重点帮扶县投入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49亿元,占下达到县资金总量的48.07%。
我省还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建成特色帮扶产业园150个,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1个,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此外,55个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累计服务带动206.5万户农户。
(记者 程伟)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