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汤的“天下第一砂坝”成为郧西县观音镇的地标。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 刘昆 特约记者 刘曙光
(资料图片)
在天河汇入汉江处的十堰市郧西县观音镇天河口,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游客打卡地——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天下第一砂坝”,是人类战天斗地创造的奇迹!如今,砂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护佑天河流淌美好与幸福。
水利奇迹
郧西有座“天下第一砂坝”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从观音镇沿着天河顺流而下,流水清澈,倒映如镜。水流湍急处,浪花跳跃,一行白鹭掠过水面,几只野鸭不时钻进水底……唐代诗人王维笔下描绘的河流两岸画面,正是记者眼前的景致。
这是一条传奇的河流。天河发源于秦岭东南部的陕西境内,穿越郧西境内69公里,是郧西的母亲河,哺育了两岸50多万郧西儿女。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天河在县城西南一隅,出县西北界虎鸣峪,驾山南下,经县南西达汉水,如自天来,故名。”
天河之水天上来。当地上了岁数的村民告诉记者,传说每到阴历七八月夜深人静之时,河岸居民就能听到“哗哗”水响,犹如从天庭传来。天河水响,就要发大水。查阅资料发现,这个季节正是我国西部地区雨水最旺盛的季节。
郧西县观音镇天河口村,天河汇入汉江处,一座砂坝巍然而立,坝上车流穿梭、人来人往。无人机跃上高空俯瞰,砂坝东抵太平岩,西衔狮子头。砂坝上游不远处,原本曲里拐弯的天河被截弯取直,走“捷径”一路欢歌奔入汉江。
长207米、高25米的砂坝,全部用散砂、泥土、石块筑成,用砂43万立方米,素有“天下第一砂坝”之称。它挡住滔滔的江水进入天河,把坝内千亩滩地变成良田;“固若金汤”的砂坝还护佑着125户、480名内安移民,“飞檐翘角马头墙、铁艺红色格子窗、红砖黛瓦粉白墙”风格的移民新街是省级“生态村”和“宜居村庄”。
福泽一方
砂坝变水患为水利
砂坝护佑着天河沿岸百姓,近千亩滩涂变良田,群众生活越来越好。资料图片
对于天河、汉江,当地人的感情很复杂:他们见过河水滋养山川土地时的慈爱,也见过洪水汹涌而来时的无情。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有着太多水患带来的阴影。
1986年初,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设计和施工的“天下第一砂坝”开工,并于当年11月底竣工。从此,天河口屡遭洪水袭击的苦楚,因砂坝兴建而消除了;砂坝内,近千亩滩涂变良田,群众生活有了盼头。
近40年过去,砂坝仍在守护和滋养着当地人民,是“活着”的水利奇迹。砂坝造就的千亩良田,保证了农作物生产,是远近闻名的“粮袋子”。当地人介绍:“改造的良田,含有大量淤泥的土壤十分肥沃,是天然的化肥。无论种植什么作物,产量都比其他耕地要高……”
砂坝的存在,还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连接砂坝东西两岸的唯一坝腰公路,因高程在172米以下被库水淹没。当地又于2012年启动以坝代路加固工程。砂坝因此稳中加固、固中增美,集防护、交通、景观功能于一体,在天河口勾勒出一幅美丽画卷。
“水越来越清,环境越来越好,在碧水绿树的环绕下,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在砂坝下,晨练的村民对环境变化感叹不已。
历久弥新
砂坝成当地文旅名片
河水流淌、砂坝矗立,留给当地的不仅有物质财富、文化内涵,更有精神力量。记者在天河口村看到,依托“天下第一砂坝”这张名片,一个个精巧的村景小品,一家家精美的农家乐,一道道灵动的乡间风景,抓住了游客目光,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如今,当地依托七夕文化、天河之水、“天下第一砂坝”等资源,以“河汉相连,七夕之源”为旅游发展主题,高标准建设“天河口七夕源”4A级生态文化旅游区。
以自然观光、民俗体验、水上娱乐为支撑点,开发“山、水、镇”三位一体的旅游产品,打造七夕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的“旅游名村”。一系列重点工程正陆续展开:天河口湿地农旅一体化项目加快实施,天河口大桥即将建成通车,天河口村即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
众志成城,美美与共,在全方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之下,流淌不息的天河水、历久弥新的砂坝将承载当地人的生命史、文化史、奋斗史,继续流淌美好与幸福。
>责编:黄勤
终审:刘青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