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 > > 内容页

播报:沙洋:“小蘑菇”撑开“致富伞”

来源: 云上沙洋 2023-04-24 17:36:40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沙洋县毛李镇瞄集村的克铧家庭农场。只见生产车间内,双孢菇、草菇长势喜人,工作人员正忙着采收、分类、装箱。与农场一路之隔的地里,铺着一长溜一长溜的稻草,掀开稻草,下面赤松茸长势正好。


(相关资料图)

“这是今年引进的新品种,3月中旬就已经上市了,价格还不错。”家庭农场负责人雷鸣说。

雷鸣原是毛李镇三坪村人,做过餐饮、秸秆回收、打过工,如今在瞄集村成立沙洋县克铧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秸秆回收,发展蘑菇种植等产业。目前,农场已形成平菇、双孢菇、草菇、赤松茸、荸荠等特色菇类种植。

创业路上有拼劲 困难面前不低头

1993年,雷鸣来到荆门城区谋生,靠着勤劳双手,他淘得人生“第一桶金”。但他当时并不满足于现状,于2001年回到毛李镇成立了一个农业机械合作社,开着农机跨区作业,收入也勉强过得去。

偶然一次看新闻,说秸秆回收可变废为宝,雷鸣突然有了想法。经多方打听,他得知福建省有企业大量收购秸秆。于2015年开始大量收购秸秆,用大卡车送往福建,硬是将一车车毫不起眼的秸秆变成了白花花的钞票。

正当干的起劲的时候,2018年春节前的一场大火烧掉了他所有的希望。从外收集的近1000吨秸秆堆放在一个仓库,后因产生的沼气导致了火灾,这一场大火让雷鸣损失200多万。无奈之下,他只身前往深圳打工。

2020年初,不服输的雷鸣又回到了毛李镇,筹集了200万元建起了蘑菇棚,开始发展蘑菇种植。在福建籍技术员的帮助下,一年下来,盈利10多万元。

然而,命运似乎在反复考验雷鸣。2021年,由于疫情原因,技术员来不了本地,由于缺乏技术指导,这一年雷鸣又亏损30万元。

在关键时刻,沙洋县委、县政府及时伸出了援手。在县委组织部的协调下,曾集镇的肖堰村、高阳镇的辛巷村、马良镇的北港村采取入股方式,与雷鸣的家庭农场进行捆绑式发展。当年,这三个村分别入股50万元,年分红5万元,雷鸣获利近60万元。

有了政府的帮扶,靠着这股拼劲,雷鸣的事业终于有了很大的转机。

致富之后不忘本 带领群众齐发展

“2022年底,我们跟着雷鸣学习种植蘑菇,将每亩冬闲田的利润提高至3000元以上,不仅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集体也增加了收入。”毛李镇和议村党支部书记冯成刚高兴地说。

3月中旬至4月中旬,毛李镇的三坪、和议、双店、鲁店等村迎来了大球盖菇及赤松茸的丰收。在雷鸣的带领下,周边15个村充分利用冬闲田,共发展大球盖菇及赤松茸种植超过600亩,而每亩的利润超过了3000元。如今,在毛李镇,大家种植蘑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先富起来的雷鸣并没忘记身边的村民,凡是到克铧家庭农场学习蘑菇种植技术的村民,他都是毫无保留的教大家。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大家都种蘑菇,会不会对雷鸣形成竞争?

面对记者的疑问,雷鸣告诉记者:“蘑菇种植规模越大,品种越多,市场的竞争力就越有优势。”

对于今后的发展,雷鸣的心里早就盘算着一盘“棋”。一旦蘑菇种植达到一定的规模,品种跟上市场需求,他还会发展蘑菇产业深加工。

通过向熟人打听,自己上网查证,雷鸣了解到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十分缺乏此类商品,如果将各种蘑菇制成熟食类产品,远销到这些国家,不仅拓宽销售渠道,还能增加蘑菇产业的附加值。

“在我创业的时候,很多人曾经帮助了我,如今,我也要回报社会。”雷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吸纳周边村民在他的克铧家庭农场就业。疫情期间,他曾向沙县人民医院捐赠过价值2万余元的蘑菇;向瞄集村捐款2万余元,用于村集体改善公共设施;捐助数名贫困学生……

荆门日报记者:杨国良

沙洋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田雅文

通讯员:李倩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