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保康,春光明媚, 春茶清香弥漫。一座座连绵起伏的茶园碧绿如染,一根根鲜嫩翠绿的茶芽吐露新绿。
作为湖北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近年来,保康县立足资源优势,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加快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产业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以茶富民 赋能乡村振兴
(相关资料图)
保康茶香浓、味醇、回甘,全县11个乡镇、189个村、19427户种植茶叶,268家茶叶经销门店,直接或间接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人员3.95万人,茶叶成为山区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金叶子”。
在海拔500多米的城关镇罗仕沟茶园中,茶农饶素芬用手指夹住一簇鲜叶,指尖稍微用力便将茶叶轻松摘下,动作如行云流水,不一会儿,茶篓中便铺满一层翠绿的鲜茶。
“较往年,今年春茶的采摘提前了一周左右。采这种新茶每天收入可以达到200多元。”饶素芬表示,去年她靠种茶、采茶收入1万多元,今年估计还能再往上涨一点。
“分装要仔细,动作要轻柔……”在保康县店垭镇格栏坪村,当地制茶带头人向兆常正在指导员工包装茶叶。
从最初的承包茶园“小打小闹”,到如今成为保康县楚原生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兆常的茶叶之路也历经坎坷。“那些年保康的茶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竞争异常激烈,但因为产品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导致大量茶叶滞销。”向兆常不服输,继续狠抓产品质量与管理,外出奔波跑销售,不仅提升了企业效益,还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村民致富。
去年,格栏坪村茶叶面积达到4600亩,年产茶叶18万公斤,产值达到1500万元,接待游客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500余万元。
“我们全村年人均茶叶收入达1.2万多元,茶叶已成为我们村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格栏坪村党支部书记徐声仕说。
近年来,保康县始终把发展以茶叶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全县基本建成了5个2万亩以上的茶叶重点镇与50个1000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规上企业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5家。
茶旅融合 绘就美丽乡村
每年阳春三月,城关镇官山世外茶源就成为周边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在城关镇几个茶叶专业村,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都乐于在这里泡上一杯新出的春茶,惬意地品味生活。
一花一叶,风光旖旎的青山绿水令人向往;一杯一盏,氤氲萦绕的富硒茶香浸润心脾……美景如诗,茶园如画,茶旅融合让一个个村庄变美、变富、变强。
走进九皇山村,一望无际的茶园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茶园里,弥漫着阵阵茶香,翠绿的茶垄随着高低起伏的山势绵延开来,好似一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
近年来,九皇山村已成为保康县的乡村旅游知名村,尤其是春夏两季,游客纷至沓来,体验采茶乐趣、踏青避暑。仅去年该村就接待游客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0万元。
保康县作为“湖北省茶叶主产区”,山水俱佳,美景如画,以茶兴旅,游人如织。近年来,全县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茶叶、茶村、茶山为主体,茶产业发展与旅游相结合,推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独具特色的茶园民宿,吸引游客品茶、体验茶文化,大力延伸产业链,一个个茶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
丰富业态 助推旅游发展
推动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统筹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培育,塑造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是保康县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发展新路径。县委、县政府按照“提质扩面、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思路,以茶园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茶企智能化生产为依托,以茶叶品牌化建设为主线,以茶旅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构建茶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茶产业发展向前沿高端跃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依托香炉山茶园,歇马镇整合百峰、白竹及周边19个村的优势资源,联合打造“香炉山茶旅融合”项目,按照项目联办、基地联建、资产联营的工作思路,打造集休闲观光、茶叶采摘、农事体验、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激活茶旅融合“一池春水”。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百峰、白竹及周边19个村平均年接待游9万余人次,直接旅游收入约600万元。
保康县委书记冯云波说:“茶、旅是保康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我们以茶园为载体,以茶旅游为主题,以茶创意为动力,持续开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行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全媒体记者:章毅
编校:莲花
责编:尚娟
终审:李广儒 李运方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