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怎么感谢你,只是期待一缕春风,竟然邂逅了一个春天!
【资料图】
——题记
遇见:一篇文,一节课
“啊,老师,是你的名字,是你的作品!”
翻开书卷,学生们兴奋齐呼,因为他们看到本节课阅读的文本竟然是自己老师的作品。
“没错,这是老师创作的散文《浇地》,发表于2022年8月9日的《西安晚报》,现被编入了公开发行的2023年陕西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我自豪地向学生们介绍道。
“老师太棒啦!”在一片惊叹声中,我带着学生开启了对这篇散文的学习之旅:我们一起解析编写者根据文章命制的阅读题目,一起品鉴编写者立足文章提炼的写作手法指导,一起评价编写者对文章主旨情感的分析与总结……这一刻,我想我是可以自豪的,因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实现了从教“他人”(作家)作品到教“自己”(老师)作品的跨越,这样的教学多了一份创作经历上的现身说法,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缘起:一份灵感,一种认知
步入中年,会不由地回想许多往事,感觉人生有许多或美好、或珍贵、或遗憾的经历需要总结。于是就更加喜欢阅读一些回忆性散文,但又好像没有专门细读过哪一本书,只是潜意识里在许多名家的散文集里挑选出一些能拨动心弦的美文加以静心细品。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琦君的《春酒》、朱自清的《背影》、贾平凹的《丑石》《月迹》……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以细腻的笔触打开着我尘封许久的记忆,那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温馨与美好,时常会触发起我对往事的共情,激活我创作灵感的源泉。
于是尝试着用粗拙的文字去记录往事、去触碰生活。当一篇篇充溢着真情实感的散文作品随着笔尖的跳动流淌而出,那种满足感与幸福感真的无以言表。庆幸“功夫不负有心人”,数篇文学作品陆续发表于各级报刊,其中最骄傲的就是这篇散文作品《浇地》,发表后被编入2023年陕西中考模拟试卷,它让我的“读”与“写”既做到仰望星空,打造着自己生命的诗意天地,又做到脚踏实地、丰盈着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更重要的是,这份从教“他人”作品到教“自己”作品的收获,有力地给学生传达了一种阅读认知——“读而不思则浅,思而不写则空”,只有读思结合、且读且写,才能让读有所得、读有所获。
同时,这份收获也教给了学生一份作文执念:原来书中美文描绘的世界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勤阅读、多体验、常练笔,我们一样能以文抒怀、以文言志,进而用语言文字建构起专属于自己的精神栖居地。
绽放:一个平台,别样绽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促使学生把这一份认知与执念落实到行动上,我调整并优化了自己负责的学校“晨曦”文学社社刊《晨曦》的办刊方向,让每一期内容都和学生的阅读活动同频同步!
于是,我采取“拟主题”(制定每一期阅读主题)、“荐书目”(围绕阅读主题推荐阅读书目和篇目)、“写作品”(撰写阅读心得、创写同主题文学作品)、“辑专刊”(编辑《晨曦》主题阅读专刊并付梓刊印)等一系列措施,深化了阅读目标、增进了阅读体验、物化了阅读成果。这种从读“他人”之书(文)到编印“自己”之书(文)的收获,让学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阅读获得感和成功感,文学社的来稿数量和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了以往的“硬性摊派”,编辑稿件呈现出了“多中择优”的可喜局面,而这一转变都源自于阅读主题任务驱动之下学生对书目(篇目)的深入品读,源自于学生对承载着自己阅读和成长感悟的作文能得到肯定的热切期待。
每一次,当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一期《晨曦》新鲜出炉,看到学生们欣喜地翻寻、热烈地交流,我想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的种子一定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深根。
感谢阅读触发的这一段创作历程,不仅因为它丰盈了我的语文教学世界,更因为它在我的学生身上生发了爱上阅读与写作的蝴蝶效应。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东关初级中学 张海朋)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