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小宝宝,都经历过一段疯狂吃手的时期。
老人们常开玩笑说:「小孩的手上有蜜,吃得香甜着呢。」
前不久,即将为人母的表妹跟我分享喜悦:
(相关资料图)
「做 B 超时,医生说宝宝在吃手呢?」
这两天,跟好朋友视频聊天时,她 6 个月的女儿也是吃手吃得一脸沉醉。
为什么孩子对吃手有这么大的「瘾」呢?
吃手,是生来就会的本能
图片来源:恒河猴实验婴儿天生具有「吸吮反射」,从娘胎里就开始吃。当有东西接触到了婴儿口腔上颚,不用人教,他们就会自动吸吮。
吸吮反射甚至是判断新生儿大脑健康的一个关键指标:
当我们把乳头,或者手指放在刚出生的健康婴儿嘴巴里时,他们立刻就会激发出吸吮反射。
这也是为什么婴儿一生出来就会吃奶的原因。
这样的反射行为,不是人类的专利,很多哺乳动物都会有吃手的行为。
和人类相近的小猴子会吃手:
图片来源:网络具有反差萌的小狮子也会吃手:
新生儿为了能够尽可能活下来,依靠这简单又基本的条件反射,去获取食物。英国 INPP 国家神经研究所所长萨莉 · 戈达德在研究中指出:
婴儿的吸吮动作,会慢慢从反射性动作,转变成为有自主意识的动作;从不由自主的「吸吮」,到可以控制「吸吮」,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当孩子能做到收放自如地吃手时,请为孩子鼓掌 30 秒:
孩子长大了,吃起手来,想吃就能吃了。
吃手,是宝宝向外界学习的通道
虽然宝宝吃手吧唧吧唧,口水横流,十分不体面。但是,吃手带来的感觉刺激,给新生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通道。吃手,在大人眼里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对于孩子来讲并不容易:
一共有 10 个手指,到底先吃哪一个呢?
吃手的时候,该怎么样配合嘴巴和手手呢?
吃手时,婴儿的手眼协调得到了锻炼,也加快了手指的功能分化,帮助他们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手指精细动作,比如拿东西、扔东西、串珠子、写字。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0~2 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里,婴儿需要通过反射、感觉和动作等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
换句话说,婴儿先天性的反射行为、动作,以及通过吃手感受到的刺激,都是他学习行为的起点。
吃手,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简单的吃手动作,能够给婴儿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吃手,小婴儿能进行自我安抚,为自己提供安全感。这和大人喜欢把自己卷进小被子里寻求安全感,很类似。
「吃手」无疑是这个阶段婴儿最爱的活动,在妈妈不能及时给孩子喂奶和安抚时,孩子可以通过吃手来进行自我满足。
如果孩子的需求被长期忽视,且无法通过吃手的方式进行自我满足,他们就很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甚至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变得消极。
对于 1 岁以内的小婴儿,我们完全不用担心会惯坏他,也不需要有管束他的想法。
如果因为不想让孩子吃手,而把孩子的手束缚住,就会让孩子体验到「失控」的感觉,破坏他的安全感。
1 岁以内宝宝的吃手行为,不需要过度干预,我们帮助孩子洗干净小手,就放心的让他吃个够吧。
婴儿早期的「吃手」行为被过度干预,反而可能导致吃手期的延长。
应对吃手
要「顺势而为」和「无为而治」
一般来说,频繁吃手的行为会集中在 0~1 岁,1 岁以后吃手的频率会逐渐减少消退。如果孩子在 2 岁之后,依然有「过度吃手」的行为,就需要我们注意了,比如:
夜里也不停地吃手;
长时间吃手导致牙齿发育不良;
手指受伤等情况。
我们可以采取「习惯替换」的方式:
每当孩子想要吃手时,我们就和他约定一个其他的替代信号,比如捏玩具、磨搓手指等。
平时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手部运动的游戏,比如手指运动操,也能够帮助他缓解吃手行为。
2 岁后孩子如果还有吃手行为,家长也要先找到真正的原因。
比如孩子处在情绪焦虑、不安、恐惧、压力、过度无聊等情况下,可能会诱发他的「吃手」行为。孩子通过这种的方式,来获得最原始的自我安慰。
但对于 1 岁前的宝宝,一切吃手行为都出于本能的需求,我们只需要及时地回应他、满足他就好。
别看小婴儿呆呆萌萌,吃手流的口水到处都是,他可能是在暗搓搓探索这个世界呢!
本文专家
邓欣媚审核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制作
监制:阿童木
排版:月饼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