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 内容页

新民快评|滥用“厌童”,催生更多戾气

来源: 腾讯网 2023-07-28 01:49:1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民快评|滥用“厌童”,催生更多戾气

暑假出行旺季,家长们乐意带着孩子们看看世界、走亲访友,出门的孩子多了,关于“熊孩子”的争论也变多了。原本,大家批评公共场所哭闹跑跳的“熊孩子”,批评的是“熊孩子”背后不管不顾甚至推波助澜的“熊家长”。但是,最近围绕“熊孩子”的争论却有所升级,一种名为“厌童”的对立情绪在网络上蔓延。

图源:东方IC

前几天,某位作家也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了若干自己带孩子遭到苛责的经历,引起家长们大吐苦水。一边,家长们抱怨现在带娃出门,变得低人一等,一路战战兢兢,生怕一不留神惹怒他人;另一边,网友认为,家长管不好自家孩子,还怪舆论不宽容。评论区里“怒气值”满格,甚至有人提出要在交通工具、公共空间设置“禁童区”。

婴幼儿在公共场所不能自控的行为,绝大多数时候是其生理发展的表现,而非行为规范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倡导“呵护柔软的群体”,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之中。因为少数不文明现象就排斥整个亲子群体,是不公平也是不理智的。这样的争吵和对立也让人思考:“厌童”究竟是年少不经事的时髦标签,还是不良自媒体故意引战抛出的流量密码?

在我看来,不该滥用“厌童”“熊孩子”这样的标签,催生更多的戾气。放下偏见,携手探讨如何来建立儿童友好、母婴友好的社会空间,才是正道。这种探讨,除了社会成员要做好自我约束,更需要一个包容、便利的环境,能让多元化的声音更理智地探讨。

带孩子的家长需要被包容,有想法的年轻人同样需要被包容,而有关部门更需要倾听和投入,来做更多的人性化的设置,比如,高铁设立“静音车厢”“儿童车厢”“母婴车厢”等,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让差异个体都能在公共空间里寻找到各自的舒适区,这才有利于社会共同进步,真正促进“儿童友好”“生育友好”。

马丹/文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