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库 > > 内容页

31岁美女插画师,画千幅“无脸”《聊斋》插画,曾被肯德基抄袭

来源: 艺述史 2023-06-17 12:56:21

1

有这样一幅古风插画,十分的独具一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描绘落叶缤纷、层林尽染,在绿瓦红柱的高墙深闺之中,一位打扮古典的女子独自伫立在花团之中。

光线摇曳,只见她身姿绰约,穿着锦绣华衣,却黯然神伤,好似黛玉葬花,孤悼自怜。

仔细一看却惊讶的发现画中人物竟然没有脸,神秘中又透露着一丝诡异。

而这幅画的作者王晓艺更是凭借一系列画作被称为“无脸插画师”,名声大噪。

不仅如此她还频频收到邀请参加画展。在她手中,王侯将相与庭院宫闱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为什么她的画作无一例外都没有脸?其中有何玄机?

2

要了解她成为一位“无脸插画师”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她的个人经历中看到一些端倪。

1992年,王晓艺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工薪家庭。

她的父母都十分热爱艺术,家中摆放了各种名师大家的画作真迹,为她的艺术启蒙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父母热爱传统文化,对绘画十分痴迷,同时一有时间全家就会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古装剧。

正因如此,在耳濡目染下,王晓艺有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

谈及王晓艺与绘画艺术的不解之缘,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有一天,还在牙牙学语的她无意间看到了父亲用画笔在纸面上寥寥几笔勾勒、渲染,就画出了一朵生动、娇艳的月季花。

父母见状,立刻发觉这孩子有学习传统绘画的潜质。

见识到绘画的美好之后,她展示出超常的兴趣和傲人的天分,一发而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艺术。

和父母一样,晓艺也痴迷地爱上了看古装剧,她对电视屏幕中穿着传统服饰、说文言文的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

不仅如此,晓艺最大的兴趣就是将电视中的人物形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他们画在小小的卡片上,这就是晓艺童年时光里最美好、深刻的记忆。

此外她还对微缩造景十分感兴趣,从小就会把浴缸里的盆景、装饰按照自己的想法排列组合,再将自己绘制的人物放置其中,俨然是一个微缩的小世界。

就在这个晓艺幻想的小世界中,有曲水潺潺,有伯牙知音,有白衣公子也有青衫侠女。

时光境迁,不出几年她就出落得亭亭玉立、成了大姑娘了,高考过后,晓艺顺利地踏入大学校门,成为了北京工业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

虽然是设计专业的学生,但是晓艺却不满足于此,在课余时间她还是坚持练习绘画,并且大学期间逐渐形成了个人的风格,在校内小有名气。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相比正经美术专业的学生,晓艺的绘画技巧并不突出,就连她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从“野路子”半路出家,最终才成为的职业画师。

“我只是天生喜欢画画,就比如有的人对色彩很敏感,有的人则对绘画的结构很有造诣,而我有的只是浓烈的热爱和强烈的情感而已。”

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是晓艺从未停止自己努力的步伐,她用自己独特的笔触,绘画了一个又一个五彩缤纷、引人入胜的梦境。

有人说,艺术家就是造梦家,就是这个道理。

而强烈的情感就是晓艺最为强大的武器,她情感细腻丰富,共情能力极强,这让她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我有一点泪失禁体质,有时候会突然深有感触......”

王晓艺刚开始绘制作品时,就深有感触,她在创作《绘诗经》时,在《诗经》中看到葛生篇的一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所感动,细腻生动的画面立刻映在她的脑海。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句话用简练的文字寥寥数语展现了深刻的情感。

其大意是:冬天长夜漫漫,夏日白昼绵长,在我百年之后,依旧会回到你的身旁。

“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差点没绷住。”

细腻的情感、深刻的兴趣是王晓艺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主要来源,而她之所以得到如今的艺术造诣,更离不开个人丰富的文化修养。

3

在王晓艺的众多画作中,既有少女青葱岁月的情愫,也有古朴典雅的传统元素,这与她自幼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是分不开的。

在休息的时间,她总要捧着一本书细细品读,尤其喜爱读传统经典,也包括武侠小说、古典小说,个个都是古色古香的,充满了传统中式美学风格。

就连她的网名“呼葱觅蒜”都与传统文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这个昵称乍一听会让人感到十分好奇,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家家,怎么会取一个这么“独特”的昵称呢?然而实际上这个昵称大有来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读到了蒲松龄的《绰然堂会食赋并序》,其中有一句话“夫然后息争心、消贪念,箸高阁、饼干咽,无可奈何,呼葱觅蒜”。

蒲松龄用妙笔生花的语句三言两语将弟子的可爱吃相描绘地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使王晓艺深有感触,她对这种恬静悠然的气氛、光景十分欣赏,便将“呼葱觅蒜”作为自己的昵称。

提到蒲松龄,晓艺十分兴奋,因为蒲松龄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他被郭沫若称赞“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更是被称为伟大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其文学地位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蒲松龄的作品还改编成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例如《聊斋志异》就曾被改编为《倩女幽魂》,由张国荣与王祖贤饰演,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而王晓艺也不例外,她自幼在电视机前看着这些动作优美、神态端庄的角色就难免心存向往,在自己的内心勾勒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

除了在《聊斋志异》、《诗经》中汲取灵感之外,众多影视作品也是她创作的题材。

自从开始创作以来,她将《大话西游》、《东邪西毒》、《神雕侠侣》乃至《武林外传》,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通过自己的巧思创作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绘画作品。

为观众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又迷人的梦。

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的姑娘,她会将生活中所间的种种小细节进行二度创作,融汇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大自然的景观都会成为她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的一草一木、山水树石,都颇有生活气息。

曾经她有一系列作品就是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动物拟人画作生动优雅的古风人物形象,俏皮可爱、惹人喜欢。

在疫情期间,王晓艺创作了《绘诗经》系列作品,虽不能亲自出门游山玩水,但是她无法按耐的自由灵魂仍旧对自然风光有着强烈向往。

她将《诗经》的曼妙风光用自己动人的笔触表现出来,对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步诗歌总集”有着深刻的见地。

为了完成这组绘画,她多次认真研读其中的诗词,将千百年前古人内心情感的细腻、美好细细回味,并用笔触将其还原。

从2019年开始,她靠着160幅《诗经》的插图受到万人追捧。

“我觉得《诗经》就像一架桥梁,将古人与当代人产生联系,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然而要说到晓艺的作品最大的特色,还要数一个个没有面孔的人物形象,她笔下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没有五官,因此她又被称作“无脸插画师”。

为什么晓艺刻意对人物面部“留白”?这个90后的美女画家又怎么成为的“无脸插画师”?

4

时至今日,王晓艺已经小有名气,她为小说画过插画、为电影画过海报,俨然成为了一个深受喜爱的小画家。

她随身会带着自己绘画的工具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然而许多她的观众都有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她笔下的人物都没有脸?

其实这个问题她也不是第一次被人质疑,然而她的回答却令人深思。

实际上每一个小有所成的插画师都有一个慢慢探索、追逐自己的个人风格的时期,晓艺也不例外。在一开始其实她的画作也是有面孔的。

但是随着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精进,她开始有了新的想法。

“每次我勾勒出人的线条,开始画他们的五官时,总是感到透露出一股俗气。”

她自幼喜欢看影视中的江湖儿女、快意恩仇,但是在为人物画上脸之后反而使其落俗,再没有那种笑傲江湖的精气神儿。

后来她索性不画人物的面孔,却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笔下的角色反而独具特色。

别看她绘制的图片看起来简单朴素,但是其实创作周期十分漫长,动则5个小时,同时她还要提前参考大量服装、造型的资料进行作画,可谓良苦匠心。

她的画作就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王晓艺的作品。同时人们看到她的画作时,总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画中人物的名字。

即便画作中的人物没有五官,但是人们也可以从其中的服饰、造型、神韵以及线条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精确地识别出人物。

“一个人物如果画上了五官就好像被框死了一样,失去了灵气,但其实反过来想,为脸部留白,让观众去思考那张脸究竟是笑脸还是哭脸,或许有更好的效果。

王晓艺说:“同一张画作,不画脸,给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觉,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树大招风,有一次她竟然惊讶的发现自己被肯德基“剽窃”了创意,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而她却未作评价。

这种坦然自若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她的人生态度。

王晓艺凭借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迅速从一众插画师中脱颖而出,人们评价她的作品,认为正是这种疏离感和朦胧感,使其有一种若即若离、意想不到的美感。

再加上晓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细腻的情感,她的作品极其具有写意的美感,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古色古香的典雅世界。

晓艺正是通过自己对自然生活深刻的理解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仅凭一句诗歌、一个场景就创作出了天马行空的曼妙画作。

而那些曾经质疑她“无脸插画师”的观众,随着对她的加深了解,也逐渐爱上了她独特的画风。

她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丰富的秦刚诠释了什么叫做“美人在骨不在皮”,精妙绝伦的色彩、瑰丽怡人的服饰、造景,都展示出一种傲人的“风骨”。

而这种“风骨”,正是她画作魅力的来源。

时至今日,王晓艺带着自己的作品出入各种画展、典礼,更是走出国门、面向国际,获得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回顾过去,晓艺感叹:“十几岁时我根本无法想象,有一天我脑海里天马行空的幻想有一天会照进现实,它成全了大家,也成就了我。”

实际上,晓艺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既离不开她的丰富情感和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弘扬。

希望在未来,有更多艺术家可以将中国千年丰富的传统文化输出海外,让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我们瑰丽夺目、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