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渭南日报 记者 陈志敬 通讯员 李致富
6月20日,记者从潼关县教科局了解到,该局通过课后服务引入“非遗文化”,充分发挥县域各级各类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挖掘并盘活县域“非遗”文化资源,推动乡土优秀文化在校园的普及与传承。
据了解,该局把“非遗”文化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以传承与传播潼关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广泛开展“非遗”教育普及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把“非遗”文化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黄河老腔、锣鼓、踩高跷、剪纸等“非遗”文化课后服务项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积极创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非遗”传承特色学校,让学生现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课后服务工作“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良好育人生态;把“非遗”文化与研学实践相结合。各中小学校将“非遗”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纳入研学实践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亲身体验万盛园酱菜、潼关肉夹馍、鸭片汤、潼关鲶鱼汤等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非遗”,了解“非遗”。组织学生赴“非遗”馆、“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体验基地等场所开展“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边游边学,在实地研学的过程中,场景式体验“非遗”的项目内涵和生存环境,深入了解“非遗”文化。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