抻抖,在西南官话中是漂亮、有气派的意思。
贵州多山,明代大儒王阳明曾经说:“天下之山,萃于云贵; 连亘万里,际天无极。”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深处群山环伺之中的贵州其实并不封闭,出入贵州的河流在山壑之间串起一道道通衢,地介四省的位置让她成为文脉交汇的十字路口。
(资料图)
我们不断地从贵州的一件件精美文物中刷新认知, “反转”历史,成为了贵州文物的另一种特色。
文物名称:明代镂空牌饰
出土地区: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2022年,为了配合贵州医科大学的建设项目,考古工作人员进驻贵阳市贵安新区马场镇,进行考古发掘保护工作。本以为只是一场例行的工程前期考古探查与发掘保护,但事情的发展震惊了所有人: 2192座墓葬,4000余件金银铜铁竹木陶瓷各式文物,时间跨度长达1400多年…… “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墓地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让其成功入选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供图/周必素,制图/九阳。
明清之前贵州史料的匮乏,让贵州存在一段“历史模糊期”,两汉尚可以通过汉墓群考古补充,但魏晋到明朝之间这一段历史却是难觅踪迹。
但是大松山墓群的出现,犹如上天注定一般,严丝合缝地弥补了贵州的这段考古迷雾。 更令人称奇的是,纵贯大松山墓群一千四百年的各类文物,涵盖了从生活起居到风俗信仰、商贸工艺的方方面面,简直就是一份贵州历史社会变迁的幻灯片,而对贵州自魏晋至明朝蒙昧闭塞的历史评价也将彻底改写。
文物名称:东汉抚琴俑
出土地区:兴仁交乐汉墓群6号墓
现藏于:黔西南州博物馆
古琴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乐器,它的讲究非常多, 尺寸大小、形制、琴弦、装饰,全是典故,又有六忌、八绝、七不弹……要是单说古琴的讲究都够单开一个专题了。
1987年,贵州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了一件东汉抚琴俑。 墓葬中出土乐俑很常见,乃是为逝者泉下享受美妙音乐而准备,所以无论形制还是式样,都是逝者生前生活中的一部分。
摄影/陈伟红,制图/九阳。
但因为出土位置的缘故,交乐汉墓的这件抚琴俑颇为特殊。 古琴作为汉文化的传统乐器,形象多出土于中原、江南、巴蜀一带 ,兴仁市在贵州省尚且是西南地区,遑论其在汉代时的位置了。不过,一件不合理事物的背后必然是一整套的合理原因,抚琴俑的意义远不止一件汉代文物, 它无可辩驳地证明,秦汉的大一统并非流于表面。早在汉朝时期,来自中原的文化就已经深深影响到了这片西南方的土地。
对于古琴这种满身学问堪称礼器的乐器,那是有一整套礼仪的,孔子当初学琴也得是低头一个“穆然深思”,抬头一个“怡然高望”,丝毫马虎不得。而这件抚琴俑高约一尺,面目轻松传神,嘴角微微上扬,似抚琴又在听琴,自得其乐,优雅十足。但是再看这件抚琴俑的随意坐姿, 大大咧咧颇有刘邦箕踞而坐的“大汉传统”, 联想到抚琴的礼法,不由得让人发出疑问: 他这演奏古琴的样子,合乎周礼吗?
文物名称:东汉铜车马
出土地区:兴义市万屯汉墓群8号墓
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1975年开始试掘工作的兴义市万屯汉墓群,出土了一辆青铜铸造的铜车马,总长112厘米,通高88厘米,车马的零部件一应俱全。外形雄壮,工艺精湛,动马静车,灵动之余又添一份稳重, 对探究中原文化和贵州本地的夜郎文化的交流融合,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于是这件文物被命名为“东汉铜车马”,珍藏在贵州省博物馆。
供图/《贵州考古出土文物精粹(终校)》,制图/九阳。
贵州总是让人出乎意料,这件铜车马也是如此。 传统认知里,似乎塞上和西北辽阔的的草原才有优秀的马匹, 可贵州在历史上却同样是一处非常重要的产马区, 贵州“水西马”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军事职能。
万屯出土的这辆铜车马,轿厢以及轭、辀、輗、辔等部件一应俱全,具有很明显的中原风格,可“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是否具备使用马车的条件呢?目前黔西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准确的行政建制记载, 但无论是抚琴俑的出现还是铜车马的风格,都指向了两个必然的结论:两汉对贵州的开发力度远超想象。且在黔西南这个位置,贵州早早就与中原地区展开了密切的文化交流。
文物名称: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
出土地区:安顺平坝区棺材洞
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有 “洞葬” 的传统:将棺木送进山洞集中保存,不树不封。贵州安顺平坝区北的桃花村,有一处存放当地苗族人棺材的溶洞,使用时间非常久远,最早的棺木甚至可以追溯到唐朝安史之乱那会。
1987年,考古学家对平顺棺材洞内的棺材进行了考古整理,出土了一件非常华丽的 宋代百褶裙。 虽然文物历经八百余年的岁月洗礼,但基本保留完整,尤其是制作工艺, 集挑花、刺绣、蜡染多种工艺手法,尤其蜡染技艺,很明显有中原技法和本地少数民族技法融合的痕迹。 所以这件文物本身绝对称得上是一件“合资”产品,被命名为“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
供图/《贵州考古出土文物精粹(终校)》,制图/九阳。
但这一命名,争议就来了 :宋代没问题,彩色也对,蜡染技艺也合理,百褶裙就更没错了,可那“鹭鸟纹”,不见得吧?
这时候就得发扬学习“列文虎克”精神了,这件百褶裙上的“鹭鸟”其实非常常见,在贵州的很多其他出土文物以及苗族服饰图案上都能见到,即便有区别也能看得出大同小异。 可这种鸟在其他图案里并不叫“鹭鸟”,而是叫“凤”,凤凰的“凤”, 所以这应该叫“凤鸟纹”才对啊,“宋代凤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
所以,你看这是“鹭”呢,还是“凤”呢?
文物名称:金龙、凤冠
出土地区:遵义团溪杨辉墓、遵义高坪五室墓
现藏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方式, 通过任命世袭地方官职的途径,允许当地土司自主管理辖区事务,来达到对当地的管理。 土司制度渊源很久,早在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已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理念。
这些世袭的土司在自己辖区内有着充分的权威和权力。比如 播州杨氏土司, 由唐朝开始世袭管控遵义地区长达七百余年,巍峨雄伟的海龙屯遗址迄今仍彰显着他们的非凡地位。
供图/《贵州考古出土文物精粹(终校)》,制图/九阳。
这条金龙正是出土于从播州第25任土司杨辉的墓中, 五爪金龙曲项躬身,颔首欲飞,翘须飘鬣,栩栩如生。
无独有偶, 播州土司夫人的金凤冠 也是精妙绝伦,播州第14任土司杨价墓中发现的金凤冠是 目前中国唯一出土的南宋凤冠,规制与传世画作中南宋皇后佩戴的凤冠颇为相似。
供图/《贵州考古出土文物精粹(终校)》,制图/九阳。
如此精美的金龙与凤冠,跟明朝万历皇帝定陵中出土的文物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但它们的主人,却是来自西南贵州的土司首领。 虽然名为“土司”,但审美可是一点都不土!
文物名称:清《山水观我》画册
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元朝以来,随着 滇黔湘大道的开通 ,贵州就仿佛是打通了“任督二脉”。驿路上的行人和商旅日渐增多,描述贵州景致山川的作品也多了起来,明末的大旅行家 徐霞客 游览贵州时更是写下了近四万字的《黔游日记》。但清朝画家邹一桂创作的一本图册却将对贵州的描述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便是《山水观我》。
供图/贵州省博物馆,制图/九阳。
邹一桂曾经担任了六年的提督贵州学政官员,在此期间饱览贵州景致。 这套《山水观我》图册包括了22幅画作,其中十七幅是贵州山水, 相见坡、关锁岭、飞云岩、铁索桥、涵碧潭……这些画形神并重,工写相间,色彩搭配细致柔和,给人以舒服的观赏体验,就如同是对这些景色的拍照留念,也让二百年后的我们得以一睹风光真容。
文物是我们穿越时空去窥伺历史的一个虫洞,它真实、绝妙而且有趣。其实贵州作为西南文化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价值而且有趣的文物何止千万, 它们跨越千年而来,与我们擦身而过,留下惊鸿一瞥之后,奔赴下一个千年。
2023年地道风物推出
“多彩贵州:人文山水·时光峰峦”贵州文化专题!
点击链接回顾本系列第一篇文章——
点击链接回顾本系列第二篇文章——
点击链接回顾本系列第三篇文章——
策划 | 火花范
文 | 宁南左侯
文字编辑 | 飞天逸面
图片编辑 | 王家乐
设计 | 九阳
头图 | 视觉中国
审稿专家
周必素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李 飞
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龙 虎
黔西南州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