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 内容页

银行股大涨或因经济回暖,后市不乏分歧 世界新资讯

来源: 第一财经 2023-05-09 08:13:59

五一假期结束,大金融板块在二级市场持续走强,银行股更是连续3个交易日涨出了“主角光环”。

5月8日(周一),万亿市值的中国银行(601988.SH)罕见涨停引发“围观”,这是该股自2015年7月以来的首次涨停,当日股价收报4.49元/股,创2015年以来新高。当天,银行股在港A市场均迎来开门红,国有大行在A股集体大涨,多家银行股价创阶段性新高,中信银行也封住涨停。

盘后来看,多家大行单日成交额在40亿元以上。基本面修复、估值偏低、“中特估”行情是当前机构唱多银行股的主要逻辑,随着年报和一季报披露完毕,银行基本面触底反弹的预期升温。


【资料图】

不过,乐观预期依然受宏观经济复苏节奏的影响,尤其对于消费回暖情况、房地产风险化解进展,业内专家依然持谨慎态度。从财报数据来看,一季度不同银行间分化加剧,拨备反哺贡献边际收窄后,非政策主导的信贷需求回暖将是关键。

大象起舞,牛市来了?

自5月4日以来,中证银行指数已累计涨8.15%,跑赢大盘近6个百分点,其中仅在8日就涨逾4%。其中,8日罕见涨停的中国银行近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22%,民生银行连续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也在22%以上,中信银行、西安银行则分别涨逾16%。

5月8日早盘,A股国有大行持续走强,除中国银行涨停外,农业银行一度涨逾8%,午后有所回落。截至收盘,A股银行股全线飘红,其中农业银行收涨7.46%,股价报3.89元/股,创下历史新高;民生银行、工商银行、浙商银行涨超6%,青岛银行、建设银行、渝农商行涨幅超过5%。

周一港股市场银行股也集体走高,截至收盘,青岛银行收涨7.20%,浙商银行涨超6%,中信银行涨近6%,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江西银行涨幅均在4%以上。

近3个交易日中,A股涨幅超过10%的银行股已有11只。纵观今年以来,则有13只银行股涨超20%,其中中信银行累计涨幅达51.81%,中国银行涨幅达到42.09%,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涨幅均超过33%,其余大行涨幅也均在20%以上。

Wind数据显示,8日工商银行成交额接近55亿元,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成交额分别为44.88亿元、41.09亿元,另有9家银行成交额在20亿元以上,多家银行近3日成交额占到今年以来成交额10%甚至20%、30%以上,机构和北向资金涌入。

叠加证券、保险板块爆发,上证指数盘中一度站上3400点,创去年7月以来新高。国有大行罕见上演“大象起舞”,市场纷纷议论“牛市来了”。

综合机构观点,“中特估”行情是当前银行股走强的主要驱动,而随着财报披露,市场对银行基本面触底、估值修复等预期有所升温。就在5月8日,上交所面向会员单位的一份邀请函称,为进一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引导央企投资价值发现,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拟于5月11日举办相关主题业务交流会。此函引起广泛关注。

海通国际银行研究首席分析师林加力认为,“中特估”背景下,银行作为资产规模最大的国企行业,按政策导向需要提高资产收益率,此前让利背景之下市场给出的估值偏低,未来银行股估值有望逐步从0.5倍PB修复到1倍PB。

不过在银行股之前,包括石化股等在内的“中字头”国企已经掀起一轮大涨行情,市场对于银行股大涨能否持续存在分歧。4月上旬,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全球首席策略师张忆东曾表示,中特估值得配置,但同时提示“什么时候银行开始‘中特估’了,这一波中特估的行情就结束了”。

分化趋势加剧,估值修复看息差

风口过后板块涨势能否持续仍取决于基本面,而银行业基本面与实体经济景气度强相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此轮银行股上涨主要是估值修复行情,与实体经济回暖带来银行盈利触底回升的预期有关。“短期银行金融板块全面而强劲的爆发需要资金量不小,不排除银行金融板块吸引了此前部分板块流出的资金。”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按最新收盘价,除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外,其余40家A股上市银行市净率(PB)均在1倍以下,其中10家PB不足0.5。另从机构持仓情况来看,相比去年年末,基金在银行板块的重仓市值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2%,低于疫情时期2.4%低位,仅次于2016年历史低点。

一季报显示,一季度银行业营收、净利润增速同比明显回落,净息差在贷款重定价、持续让利实体、存款定期化等影响下持续收窄,不过不良率多数持续改善。机构普遍预测,银行业绩有望在下半年触底反弹。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表示,银行基本面的量、价、质景气度较去年都将有所提升。首先在量方面,经济复苏主线下,信贷需求改善节奏将沿着基建、大中型实体企业、小微企业、居民按揭消费由大到小逐步传导;零售贷款中,按揭和消费信贷复苏关键仍是居民就业与收入改善。

定价方面,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下,行业负债成本有望在监管引导下继续下行。资产端,随着重定价高峰过去,政策的边际转向是银行基本面进而估值修复的关键因素。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在市场化融资需求仍偏弱背景下,政策性需求主导的信贷扩张将进一步加剧信贷供需矛盾,使得新发放贷款定价承压。马鲲鹏则分析称,有效信贷需求修复,行业整体息差已经见底。

不过在盈利压力下,银行间的分化趋势已经有所强化。一季报显示,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一季度营收增速分别为1.8%、-3.0%、3.8%和1.8%;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2%、1.5%、12.0%和11.4%,其中股份行增速降幅较大。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表示,板块间盈利分化加大,主要是因为各银行收入压力、资产质量压力处于不同阶段,对应的利润释放策略不一致,其中资产质量包袱相对较小的上市城商行依旧是业绩增速最高板块。

综合财报数据来看,银行业拨备反哺空间正在边际收窄。这也意味着,银行面对稳息差和信贷增长能力的考验将更加严峻。

基本面反弹有条件,此轮复苏有特殊性

对于银行息差企稳,业内预期相对较为一致。但对于信贷需求能否保持强劲回暖节奏,仍然存在分歧,尤其经过一季度政策性导向的超预期信贷增长后,业内预期较为谨慎。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近期举行的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复苏所处环境与以往的显著差别之一,是房地产作为复苏发动机和领头羊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在上一轮2016~20217年的复苏之中,因为货币化棚改对房地产市场的巨幅拉动,流向房地产行业的新增贷款曾经在2016年下半年超过银行总体新增贷款的50%;而在今年一季度,这个比例只有6%。”陆挺认为,房地产市场在今年2、3月份短暂的报复性反弹后,反弹力度在4月快速减弱,相关形势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当前报复性消费的景象,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我们看到‘五一现象’‘淄博现象’,但整个旅游门票收入依然只达到了2019年的84%。”他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在疫后重启后步入了新的阶段,对于各项数据应该多维度观察。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此轮复苏跟以往不太一样。“(这一轮)更多的是以消费修复、低水平消费和服务业修复引领的(复苏),今年下半年或者未来一两年不需要太担心短期经济表现,但需要担心未来几年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他提示,民间投资疲弱、结构性失业,以及一季度超预期的出口和房地产能否持续仍需重点关注,尤其对于房地产,今年将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低位企稳,反弹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小。

当前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引起专家热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所长张斌认为,如果结构性货币宽松政策没有给真正需要资金的行业或企业带来资金,将无法通过贷款创造出足够的需求扩张进而有效扩大市场。

除了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也一直是干扰市场预期的重要因素。从一季报来看,虽然行业整体不良率持续改善,但对公房地产和个人住房、信用卡等领域不良率均有抬升趋势。另外随着经济回暖,今年6月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将陆续退出,相关风险备受关注。

对于房地产,陆挺认为,当前我国民营房企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完全解除,仍需要保持警惕。同时,地产下行对城投债务带来的冲击等溢出效应,仍需要重点关注。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