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 内容页

他被人骂“神经病”,小说手稿被父亲烧掉转向写诗,称:为了梦想 快报

来源: 有书快看 2023-06-03 17:10:22

20世纪90年代末,在家当捞沙工的王计兵,正在试着写小说。

为了感受小说主人公“吊丧”的场景,他去街上买来白衣白袍穿上,并在自家堂屋布置出“灵堂",在那里哭丧。


(相关资料图)

王计兵正在细心揣摩着主人公的情绪时,却被闻讯赶回家的父亲一顿臭骂。

父亲见不得别人说自家的儿子是神经病,为了防止儿子再出现异样的行为,父亲偷偷把王计兵20多万字的小说书稿,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不久,王计兵发现他的小说手稿被父亲烧了,而故事的许多细节,他再也回想不起来,他伤心了很久。

于是,王计兵转向便于收藏,短小精悍的诗歌写作。

哪承想,这样写作风格的转型,把他转成了一个“外卖诗人”!

01

王计兵出生在江苏省徐州市的农村,幼时家里十分贫困。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初中二年级之后,他就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但由于年纪太小,他只能在工地上给人打下手,做最重的体力活,挣最少的钱,还常常被人使唤来使唤去。

只要稍微做得不如意,他就会遭到人们的责骂,在这种环境下,王计兵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他一门心思只想把活做好。

而在这样的孤独中,他偏偏爱上了读书。

17岁那年,他和哥哥到了沈阳一家建筑工地做木工,虽然他仍然做打下手的小工,仍然和大家谈不到一块儿去,但离工地不远处却有一个书摊,这成了王计兵最喜欢的去处。

但是,这里的旧书常常有人光顾购买,往往一本书王计兵刚看了一半,就被人买走,对书上后续故事的人物命运,经常折磨得他抓耳挠腮,他只能苦思冥想故事可能的结局。

有时,王计兵干脆自己续写余下的情节,设想主人公的命运。

在这样的阅读中,王计兵找到了自我,并通过被迫写作,拓展了思想,他发誓:无论将来生活多么困难,都要把读书写作这个兴趣爱好坚持下去。

后来,他又回家做过捞沙工,开过翻斗车,还捡过垃圾,但都没有学会一样固定的技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直到2018年,王计兵经同乡介绍,进入“饿了么”当了一名外卖员,这才算是做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在到处打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日子里,虽然十分劳累辛苦,也没有学到什么像样的技术,更谈不上挣大钱,但是,读书和写作,他却一刻也没有放弃。

02

其实,王计兵一开始也并不是写诗的,是生活的磨难,让他“不得不”转到写诗上来。

王计兵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是仿照着书中的故事来写小说。

而且,他主要是从被迫中断阅读的书籍中,续写故事。

那一年,他的一篇小小说《小车进村》,被当地报纸副刊发表了。看着自己的名字铅印在报纸上,王计兵内心十分激动,这大大增强了他继续写作的信心。

然而,创作小说往往需要亲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为此,他自导自演的情景常常被人笑话。

有一次,王计兵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已经写了20多万字,但就是一场主人公办丧事的情景,他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写了几稿,自己都不满意。

于是,为了体验小说中“吊丧”的情景,他跑去买来白衣袍,穿在身上,披麻戴孝地模拟小说中的场景,没想到被父亲大骂一顿不说,还被村里人认为是“神经病”。

一天,他下工回家,却无论如何找不到自己的稿子,最后,他在院子新翻起的泥土里,找到一堆灰烬。

原来,是父亲把他的稿子全部烧掉了。

父亲警告他:“你就是打工的劳苦命,做不了大作家,别异想天开了,还是踏踏实实地打工挣钱吃饭吧!”言语之中,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那一次,王计兵非常痛苦,好几天写不出一个字来。他没法怨恨父亲,但已经烧毁的小说情节,却再也恢复不了了。

于是,他向父亲表示:“我想结婚了。”

其实,王计兵是想过自己的独立生活,继续自己钟爱的读书写作。

父亲以为他真的回心转意,便把早已经给他提过的一门亲事,抓紧办了。

而王计兵分家过日子后,吸取了长篇小说稿被毁后,不能轻易恢复的教训,他开始转到写诗上来。

因为诗歌短小精悍,几句话写在烟盒上,废纸里,都很容易保存。

刚开始,他还把自己写的诗念给妻子听,可妻子却不感兴趣,骂他不务正业。妻子甚至把脸盆里的脏水,重重地泼在他面前的地上,发泄她内心的不满。

没办法,他不再念诗给妻子听了,而是把诗写在旧书的空页上,悄悄地放在收集垃圾的编织袋里。

为了不让妻子责怪他买书是浪费钱,有时他甚至把刚买来的新书,撕了封面后,放在地上拼命踩踏,让它看上去像一本旧书的样子,读完后也没法保存,只能当旧书卖掉。

直到2008年,他才有能力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开始在网络上写作。

03

他的诗,完全来源于生活,是被生存挤压出来的人生感悟!

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送盒饭的单子,送到一幢没有电梯的6楼,可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客户发错了地址。

后来,客户重新发送地址,送到后,发现仍然是错的。没办法,他只能第三次爬上另一幢旧楼房的6楼,把快餐送到客户手中。

而那个发错地址的年轻人,非但没有道歉,反而责怪道:“为什么这么久才送到?你不怕我投诉你吗?”

面对这样的责怪,已经气喘吁吁的王计兵,只能无语地面对那扇紧闭的门,心中酸楚,却只能选择“不计较”。

那一天,他误了三个订单,受到平台的批评。

于是,他内心的委屈,流淌出一首真情实感的诗歌:《赶时间的人》。

诗中吟道:

就是这首饱含着外卖员职业情绪的诗,一经发布,就感动了万千的人。特别是被诗人陈朝华转发到微博上,很短的时间内,阅读量就达到了2000万人次。

王计兵 一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只为挣一份生活费养家,却与儿子十分疏离。

有一次他提早回家,开门的儿子大喊:“妈妈,那个人回来了。”

于是,王计兵灵机一动,一首篇名就叫《那个人》的小诗,流淌在电脑上:

他看到一个老人家想进小区捡空的矿泉水瓶,却被保安拦住了,而王计兵给他的旧纸盒,一出小区大门,便被别人抢了去。

老年人生活的艰难,让他有感而发,吟诵道:

我从未想过/从六楼望下去/从一个城市的窗口望下去/在庄稼地里那么高大的父亲/突然变得那么小/小成一个要人呵护的孩子

此外,《孩子的哭声像补丁》《赶单》《请原谅》等等诗篇,都是他在送外卖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王计兵紧张工作之余,编织的一份精神之梦。

是啊!人活一世,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需求,总还有一份心底的柔软,安顿躁动的灵魂。

诗,就是治愈我们心灵忧伤的灵丹妙药。

而王计兵,在送外卖的艰苦行程中,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诗句,直接升华了他的精神享受,让本来艰苦的生活,充满了多姿多彩,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04

后来,他的《赶时间的人》出版后,王计兵获得了“外卖诗人”的称号。

他也越来越喜欢送外卖的生活,因为这能让他见识到五光十色的人间百态,触动他内心隐秘深处的、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王计兵十分清楚,诗歌也许无法改变他的命运,却可以为疲惫的生活,添一些精神的光彩。

而这一切,必须源自于生活,源自于他在送外卖的路程中,见识过的人和事。

虽然,网上也有人吐槽他:能出诗集又怎么样?你照样还不是得送外卖?即使你能写一万字,不过是多吐几口口水,丝毫也改善不了什么。

对此,他也懒得理会,只是一如既往地送外卖,写诗歌,只要自己的内心安宁,哪在乎别人说三道四。

几年坚持下来,王计兵送外卖的行程达到了15万里,有感而发的诗歌也积累到了4000多首。

后来王计兵还被央视报道,他很激动,但也很平静,知道荣誉是身外之物。

要想保持诗歌的创作灵感,必须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汲取生活中的丰富营养,激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因为这样,要在工作中体验人生百态,他很少回老家。

一次,他给远在老家的女儿打电话,思念的话语,在话筒中变成了诗: 在电话里,女儿大哭/骗人,我没有梦到妈妈/连爸爸也没有梦到/妻子抬头看我/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故作轻松地吹了声口哨/其实最不可靠的就是梦了……

回不去故乡,就只能做一个《异乡人》: 如果给我一双翅膀/就让我做一只麻雀吧/没有人给我画地为牢/也不能为我定下天空的边界……

即使“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也要施展自己的抱负,让自己的初心发扬光大。

诗人余秀华鼓励他:“只有挺直了腰杆,才能钉住生活的拐角。……只要我们坚持,多喊一会儿,就会把一大片花朵,喊满秋天。”这些思想的语言,也被他融入自己的诗歌。

王计兵说:“我最向往的生活,是能有点喘息的生活,不要每天一睁眼,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希望能有时间在放松的状态下看书、写诗,哪怕只有一天。”

对于一个“送外卖”赶时间的人来说,这点要求也许有点奢侈,但却一点也不过分。

05

一个人,我们可以安排他的工作,甚至安排他的生活,但永远安排不了他的思想。

而一个会思考的人,无论身处多么艰难困苦的境地,他的精神,都会十分富有。

陆游说:“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虽然是描写远征将士的诗,但又何尝不是王计兵“骑车辛劳入万家”的另一种写照呢?

为生活奔波的人虽然劳苦,但他们在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经过灵魂的加工,流淌出来,便是精彩绝伦的诗篇。

愿“外卖诗人”创作不断,诗魂永存!

作者:羊子

编辑:青青

参考资料:

1、《“外卖诗人”15万公里写下4000首诗》,光明网2023-04-18;

2、《54岁外卖员出诗集:15万里送餐路,写下4000首诗》,海报新闻2023-04-23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