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转产转业、促进三产带一产。”近日,南隍城乡党委书记、乡长葛猛跟专程赴岛采访的记者描绘了小岛渔村未来产业发展新方向。人口只有956人、陆地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南隍城岛,依托自身资源,创新机制体制,牢牢绑定大型国企,正通过产业迭代升级实现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目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靠海吃海,村里拥有“三驾马车”
南隍城岛位于蓬莱和旅顺中间位置的大海深处,隶属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管辖,小岛独立成乡,下辖唯一一个行政村——南隍城村。依托海岛优势,自古以来,这里的海水捕捞业就十分发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村里有300多户、956口人,逐渐形成了三大营收渠道:捕捞、养殖和渔家乐旅游,从业人数大致各占三分之一。
从目前看,营收能力最大的依然是传统捕捞,但是村党支部书记、烟台市人大代表李盛平却有更为清醒的认知:“捕捞肯定是传统支柱,但是已经没有太大潜力可挖;另外,这些年受禁渔政策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捕捞船队受能源、人工等因素影响成本不断升高。从长远看,养殖和旅游后劲更足、更有文章可做。”
乡党委书记葛猛、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行动一致,带领乡、村两级领导干部,将小岛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在了养殖业和旅游业上。
携手国企,传统养殖迭代升级
在南隍城岛东侧大约3公里处,南隍村和经海渔业深度合作的7座智能网箱平台已经拔海而起、投入运营,第8座平台也已列入建设计划。
随着国家“经略海洋”政策的确立,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横空出世。资料显示,该公司由国风投资、长岛旅游、中集集团和烟台业达等共同出资成立,依托大型智能网箱养殖技术,将海水养殖场从近海岸成功推向深远海。这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南隍城村养殖业迭代升级找到了新方向。在葛猛和李盛平的积极对接下,经海渔业与南隍城村成功达成深度合作。
今年5月份,村里的养殖户首次订单式给经海渔业的大网箱提供了单体4两左右的黑鮶鱼苗(俗称黑鱼、黑头);后者再经历1年半左右的养殖,单尾达到1斤半左右,就会流入市场。
养殖户葛茂武称这种模式叫“大鱼带小鱼”。“与经海的合作,可以说是重新掀起了我们村养殖业的新浪潮。以前,我们从单尾几克重的小鱼苗养到1斤多重,需要3年多的时间,周期长、成本高不说,最关键的是风险太大。大家都养大鱼,对水环境压力大,容易生病,我就经历过一个网箱的鱼一下死了60%多,再这么下去,我们都不想养鱼了。现在有托底儿的了,大家都不养大鱼了,环境压力小,风险低,对我们养殖户来讲,绝对是个好事儿!”他说。
和大部分村民一样,葛茂武没有详细的财务分析,新模式具体增收多少,他也没有数据,但是村支书李盛平却早就给老百姓算明白了:“养殖户年增收最少20%。”
体制创新,乡村旅游迎来新生
依托经海渔业的技术、资金优势,南隍城岛的养殖业破了新题,旅游是不是也可以做做新文章?在葛猛和李盛平的带领下,村里和经海渔业就文旅产业达成一致,双方合作成立一个文旅公司,村里控股,共同开发南隍城岛的旅游新业态。
记者进岛当天,还有100多名乘客,包括60多位资深钓鱼客。很多钓友都知道南隍城岛,这里资源丰富,钓鱼客常年不断来岛。渔家乐的老板一年到头生意不断。
“除了我们的天然钓场,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党支部领办旅游合作社,与经海渔业共同成立文旅公司后,集中打造渔俗文化、军旅文化等海岛特色文化,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和接待标准,提升游客进岛旅游的体验感。”葛猛告诉记者。他举例说,脍炙人口的电视剧《父母爱情》的作者刘静就出生在南隍城岛,这部作品的素材就来自海岛特有的军旅文化。
“我们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以三产带一产,用旅游带动我们的海产品销售和百姓增收。”葛猛眼神笃定。
保障到位,致富路上不落一人
村集体资产有6000亩的养殖场、12000亩的海珍品场,每年村里对内搞承包,会有一笔承包费收入。不管是养殖、捕捞还是渔家乐,都是青壮年唱主角。有了这笔收入,村里的老人、孩子都能有基本的民生保障。
目前,村里会提供一份基础养老保险,保证每一位村民在60岁之后每月有600元的保底养老金。另外,村里与蓬莱中医院有长期合作协议,村里6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每年可以免费查体一次,此外,“幸福餐厅”也于今年正式投入运营,由村财政保障运行,为村里7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就餐。
除9年制义务教育之外,村里的孩子如果读高中,学费由村里负责。另外,大学在读期间,村里还设有一次性奖学金,根据学校不同给予2000元至5000元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村子在4年前就实施了集中供暖。记者采访期间,村里的集中供暖设施正在升级施工。
“我们要不断想办法,让大家把日子过得更好!”乡党委书记葛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