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 > > 内容页

飞天圆梦丨奋进在航天强国的金色航道上——记中国航天“远望6号”测量船

来源: 新华网 2022-11-02 17:08:26

航天梦,中国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任务。在我们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征途上,远望号船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海上力量。而随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步伐不断加快,越走越远的远望号船队,早已成为了航行大洋的“中国名片”。

航行中的远望6号船


(相关资料图)

远望6号船组织向祖国再见仪式

精测妙控的“太空千里眼”

“本次任务是二十大后,我们远望人的首次任务,绝对不容有失。”任务部署会上,远望6号船党委书记尹学宏掷地有声地说道。

2022年10月31日,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点火升空,瞬间点燃了国人激情的同时也绷紧了远望6号船科技人员的神经。

“胖五”带着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一路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飞来。距离发射场万里之外,咸湿的太平洋季风裹挟着浪花拍打着等候在预定海域的远望6号航天测量船。

“我们是唯一的海上测控点,‘接力棒’绝不能在我们手中出现任何问题!”在任务开始前,远望6号船副船长刘童岭对科研人员做了最后动员。

对于一位参加过50多次海上测控任务的老远望人来说,他明白“唯一”二字不仅是组织赋予远望6号船这支海上测控王牌的“金字招牌”,更是上级对于远望6号船的高度信任和认可。

汗水在额头汇聚成珠,静静等待在大洋中的远望人终于盼来了那束期盼已久的“光”!

信号第一次跳动,主操作手胡金辉就稳稳地“抓”住了它。后续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展开。一组组数据、信息、画面在不停处理、交换。精细的指标参数化作电波,穿越茫茫大洋向着祖国的方向汇聚。

“长江6号发现目标。”在普通人看来只是一句简单的口令,但对于远望人而言,却是在操作台上数以万次的反复演练。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的主操作手胡金辉,为了将中国星抓的更牢,在台下的苦练何止十年。”谈起自己的爱将,刘童岭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主操作手的表现直接关系任务成败。左手控制“方位”,右手控制“俯仰”,两者结合相当于一手画圈、一手画方,为控制天线精准捕捉目标,操作手们需要两手极度娴熟而紧密的配合,枯燥且极具考验的练习时常让人双臂发酸、两眼发花,但为了练成“左右互搏”的绝技,操作手需要对自己进行“魔鬼特训”,十多年的练习已经让胡金辉的双手布满老茧。

想要牢牢抓住飞翔的“星”就要最大限度的熟悉设备,十多年如一日,爬高下低从最底层的驱动机房到最高处的天线,七八层楼的高度胡金辉每日往来多次,平均一年要走坏两双工作靴。

在刘童岭深情的叙述中,记者耳边传来了“长江6号跟踪结束。”的调度口令,远望6号船以无可挑剔的表现完成了此次海上测控任务。任务成功了,但参试人员并没有放松心中紧绷的那根弦。大家明白,上了远望号,就只有两种状态——执行任务和准备任务。

时刻准备着,是远望人向祖国许下的承诺,而百分之百的任务成功率,则是远望儿郎向祖国交回的胜利答卷。自远望号船队首征太平洋以来,远望人已经圆满执行了254次海上测控任务,数十年来远望人坚守初心使命,勠力创新超越,实现了从0到1,从1到254的一次次历史突破和重大跨越。

远望6号船积极做好各项任务准备

科技人员任务前参加演练

勇攀高峰的“海上科学城”

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准确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远望号船及时捕获目标,进行全弧段跟踪测量,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远望号从此为世人所熟知。

在远望号船的建造过程中,科技人员把航天测控、航海气象、船舶动力、远洋通信等领域的最新技术集于一身,因此远望号船也被国人亲切的称为“海上科学城”。

曾经“海上科学城”的称呼是远望人引以为傲的光环,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特别是进入科技井喷时代,“海上科学城”的光环却一度成为了新船员们的压力和负担。如何让“海上科学城”的光环更加闪亮,是时代赋予远望人的新使命。

“你愿意坐冷板凳吗?”

面对这样的提问,相信没有人会回答愿意。

但这个问题就像我国在研制“两弹一星”时,组织问邓稼先是否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一样。远望人像航天老前辈一样,坚定地回答了“愿意!”

“UXB”是远望6号船上的一座天线雷达,从设备安装完毕到第一次执行测控任务,这期间整整度过了6年。漫长的6年与其说是一段等待的时光,倒不如说是一个“磨剑”的过程。

UXB作为深空探测设备,其特点是频率高,探测距离远,但相应的波束就变得特别窄,为了提高捕捉效率,就对科技人员的各项能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尽快掌握设备,科研人员们加班加点,而研原理,进厂房,问专家,已经成为了必修课。设备应用日趋成熟,但等待的时光却分外难熬。是金子终会等来闪光时刻,远望6号船UXB雷达岗位上的科技人员等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2020年7月23日,全球目光聚焦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序幕拉开。远望6号船就是此次海上测控最为关键的一环。

当长征五号火箭托举着中国人“望”得更远的梦想起飞,远望6号船作为陆海接力测控的第一棒及时发现并精准捕获目标,用满分表现完成了测控任务。

“众多雷达天线中,UXB雷达就像是一把狙击枪,让我们精准地命中了10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但作为任务的参与者测控部门工程师魏连魁至今记忆犹新。

只有平时铸剑砺器,方能用时一剑封喉。科研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想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耐心,恒心,有时甚至要坐“冷板凳”,但为了让“海上科学城”的招牌更闪亮,远望人义无反顾地说了“我愿意”。

有人在“冷板凳”上做出了大成绩,也有人在无奈中扔掉了“拐杖”。

船舶出海的传统是带上动力“保驾师傅”,可“保驾师傅”不仅要额外支出工资,最为关键的是,船员们每天打交道的设备,只会用不会修,真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厂所师傅,远望人又该靠谁?而除此外,会用不会修的尴尬也让“海上科学城”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因此早在十余年前,远望6号船就开始了“零保驾”改革,并且取得了成功。

十多年过去了,青丝变白发,当年主动扔掉“拐杖”的中青年骨干也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如何再次扔掉老师傅这根“拐杖”成为了现任轮机长胡存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的氛围很重要,老船员愿意教,新船员愿意学。新船员在老船员的帮带下成长迅速。”在船上此前举行的轮机业务竞赛中,多名95后科研人员攻下了老师傅的“山头”一举夺魁后,轮机长胡存已经逐渐打消了不能第二次扔掉“拐杖”的疑虑。

赢老师傅,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本事!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新船员王恒就和数万米的管道较上了劲。

为了摸清每一条管线的走向,王恒走遍了船上所有的舱室。而出海以后通信中断,遇到技术难题,除了翻书咨询,就只剩下拨打越洋电话“求救”。因为时差原因,为了不打扰已经退休的老船员,王恒只能选择“船时”的深夜拨打电话。短短的半年时间,王恒的业务笔记就已经记了两大本。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以他为代表的95后远望人,已经逐渐担起了部门技术的大任。

赢,兴奋的不只是年轻人。对于老水手们来说,在自己即将离开之际,看到岗位后继有人,这样的心情又岂是兴奋可以形容的。对于远望6号船的船员来说,大家都无比重视“海上科学城”的含金量,为了让这张名片能够继续在海天之间闪耀,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已经担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新一代“海上科学城”正在激荡的春风中,扬帆起航。

远望6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

远望6号船船照。

科研人员释放探空气球。

扎根大洋的“深蓝守望者”

碧波万里,星辰大海。美轮美奂的海上美景让人陶醉,群星闪耀的璀璨夜空令人向往,但在蓝色疆场之上虽然看不见刀光剑影却也却时刻暗藏风险。

好望角,位于位于非洲大陆的南端是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汇处,这里常年涛声如雷、巨浪排空,有的航海家甚至称此处为“风暴角”、“死亡角”。

2020年下半年,远望6号船为执行某重大航天测控任务,就两次经过好望角,而在此期间远望6号船还担负着为远望号船队开辟新航路的光荣使命。

“还晕吗?”

时任远望6号船航海长的赵虹一向爽朗,此刻严肃的向航海员涂超提出问题。

面色惨白的涂超,倔强的把“不晕”两字还未说完,就已经吐在了随身携带的塑料袋中。此刻,边吐边工作已经成为部分船员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因为,现在整条船都在“刀尖上跳舞”,没有任何人敢有丝毫大意。

时间回到几天前,因为不断有低压生成,海况将变得极其恶劣,原本科研人员研究决定在两次气旋之间绕行好望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气旋不断生成,远望号船将直面狂风巨浪,避无可避。

任务不等人,时间不等人,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赶到预定海域,艺高人胆大的远望航海人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沿岸航行。

危机四伏的好望角海面上,远望6号船缓慢的破浪前行。虽然离岸较近风浪会稍小,但海底礁石情况也会因海面变浅而变得极为复杂。对于初次在此航道上航行的远望6号船驾驶员来说,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都有可能带来触礁的风险,而这样的风险,远望6号船承受不起,中国航天承受不起!

“30多个小时的航行,真的是每一秒都高度紧张。不过付出也是值得的,我们为自己,为兄弟船攒下了经验。那次航程结束,好几条船的航海长都要请我吃饭,说是要让我分享经验。”虽然现在赵虹看起来云淡风轻,但据同事们回忆,30多个小时的高压工作后,他足足瘦了近5斤。而那个倔强说“不晕”的航海员涂超在30多个小时的工作结束后,嘴唇也已然是不见一丝血色。

大西洋的处女航即遭遇罕见大风浪,95后的涂超并没有选择退缩,狂暴的风浪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坚守大海的理想。

“危险总要有人去面对,那这个人为什么不是我?我的梦想就是在大海中,守望着祖国的星空。”面对记者,涂超的回答愈发坚定。

大海是勇者的疆场,塑造了远望人坚毅的性格,但在坚强背后,硬汉也有柔情的一面。

嫦娥任务期间,科技人员李玉龙的孩子在玩耍时不慎摔伤,妻子一人带着孩子辗转两个城市治疗。面对妻子的哭泣,李玉龙只能选择坚强。

94天的航程,让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白了鬓角,瘦了整整一大圈。当他再次回到家时,坚强的他抱着孩子,泪水布满了眼眶。

面对如此情景,总是不断有人质疑,认为是苦情。但殊不知,任何的伟大都是在平凡中孕育。

当海上枯燥的生活把美和浪漫吞噬时,每天脚踏实地的人们或许感受不到远望人对祖国的眷恋,以及远望亲属对于航天事业的支持。

仅以远望6号船为例,在过去的2021年,他们就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大洋中度过,而靠港以后船员们还要面临疫情考验。测量船是集体生活,如果一人失防,那就可能面临全船失守。为确保出海人员绝对健康,数百名船员只能与家人隔栏相望、隔空告别,船员们以惊人的毅力做到了“回国不回家、靠港不下船、亲人不见面”。而远望家属们也以最大的宽容给了远望人最深情的支持。

汽笛声响起,远望人再次告别故乡,浩瀚的大洋,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疾风骤雨,始终都有一双属于中国人的“火眼金睛”在凝视着苍穹。在国家利益面前,远望人就是祖国最远的目光。

茫茫大洋,一代代远望人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波峰浪谷之间,在追寻星辰大海的航道上,新一代的远望人正在谱写新时代的奋进之歌。(吴斯伟 亓创 马正)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