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省政协围绕“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会上,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闫超英作主题发言。6名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基层代表作交流发言。
(视频:各界导报 马伟东 熊祎霖 鱼哲婧)
省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高健:
(相关资料图)
强化顶层设计 统筹规划布局
一、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必须统筹规划布局。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因地制宜做好分类建设。重点优化调整业态组合,加强新业态、新服务引进,扩大商品品类,拓展商业功能。充分考虑周边商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打造丰富的主题街区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二、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必须聚合服务要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聚合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医、养、健“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融合街道、社区、物业、商户等各方力量,实现“便民商业服务+生活服务+社交活动服务”功能集成。鼓励标准化、连锁化、特色化、智慧化、专业化发展,提供适合社区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个性化商品和服务。
三、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要从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出发,着眼于各地存量设施,尽可能优化完善。需求多种多样,得先从满足其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务等基本消费需求的生活保障类业态入手建设,条件成熟后,再拓展至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更高层次消费需求的品质提升类业态。
四、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打造商业企业综合功能区,提供适合不同社区消费群体的多层次、个性化、综合型商品和服务。探索打造集生活、康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型生活空间。探索构建便民智慧服务平台,鼓励数字化赋能开店布局、物流配送、商品追溯等各个环节,促进模式创新和市场要素精准配置。
民进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正升代表民进省委会:
走出“三个误区”坚持“四种思维”
一、坚持共享思维。百姓需要的服务内容多种多样,便民圈不可能也不必把服务的项目都容纳,可以本着“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思路,留空间、定时间,提供“赶集式”服务。主动对接互联网企业,引导其为便民生活圈开辟相应服务功能,鼓励“一店多能”,线上线下联动、“圈里圈外”无缝衔接,用流量换服务增量,既保基本,又兼顾个性需求,实现企业、政府、百姓共赢。
二、坚持差异化思维。推进便民生活圈不要一刀切,而要允许一刀一刀切,考核指标上弹性空间留得大一点。同样的工作,老旧小区和新建成的小区面临的问题不同,主城区和城乡接合部不同,到了乡镇更不同。城市居民往往更关注购物消费、文体娱乐的便利程度,乡镇百姓则希望办事更便捷、求医问诊更容易等。打造便民生活圈要鼓励基层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体现社区特色。
三、坚持可持续思维。要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对诚信经营的个体予以奖励,对有困难的经营主体要在政策许可情况下予以扶持。要主动契合城市更新的步伐和百姓消费观念的变化,引导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业态更加多样。要形成长效机制,确保人力物力投入。同时,灵活吸引社会资本,加强公共设施运营维护和保养更新,让便民生活圈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本地化思维。按照“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办”的原则,搭建平台,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特别是吸纳有专业特长的居民加入,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精神,倡导邻里之间守望相助,让社区居民彼此成为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
陕西中商联商业研究院院长侯治国:
发挥规划引领在便民生活圈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摸清底数,找准问题。老旧社区要重点补齐商业设施短板和提升现有设施水平,尤其要加快菜市场的改造提升。新建社区优先考虑发展组团式社区商业布局形态,重点鼓励建设、升级社区商业综合体、社区购物中心、邻里便民中心等,加大业态系统集成模式。商业设施配备相对齐全的社区应重点优化调整业态组合,加强新业态引进,拓展商业功能。
二、补齐短板,定好标准。聚焦“一老一小”家门口便利化服务需求,补齐设施短板,结合“完整社区”创建要求,加快新建改造一批兼顾老年人、幼儿日常需要的公益型服务设施,提高现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利用率。结合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载体,采取叠加方式,可将社区书房、文化活动中心等纳入便民生活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范围,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
三、积极谋划,重在行动。制定完善与城市商圈体系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城市更新相衔接的便民生活圈建设专项规划,通过划好圈、定好位、布好点、管好商,实现已建成居住社区便民生活圈全覆盖目标。要着力推动商业服务品牌下沉社区,鼓励社会资本投身“社区经济”蓝海,积极实施“社区消费场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四、创新政策,落实任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吸引品牌连锁店、生鲜超市、特色餐饮等下沉社区,鼓励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对社区夫妻小店、个体户等传统门店进行改造赋能、供应链服务和数字化改造。将提供百姓“菜篮子”服务的生鲜零售网点、医药零售网点、孕婴童商品零售网点、社区超市等纳入社区保供名单。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巧莲:
加快社区适老化建设 打造宜老宜居生活圈
一、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由政府主导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养老领域,鼓励居家养老智能服务中心和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发展,探索“居家+社区(街道)+物业”养老服务新模式。健全完善养老产业法规制度和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管理监督评价体系,细化优化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大力推进老年食品、药品以及养老护理等行业规范发展,严厉打击虚假售卖、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老年人群合法权益。
二、优化适老化配套建设和服务。新建小区按规定配备并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建设社区公园、娱乐广场,满足老年人聊天、户外锻炼、打牌下棋等现实需求。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依托专业力量提供医疗救治、长期护理、康复护理、健康监测、保健养生等服务。以智慧社区建设为纽带,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构建养老服务与家政服务、社区服务、餐饮服务、居家呼叫服务、保健医疗多位一体的菜单式信息平台。
三、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等面向市场,开设养老护理、心理咨询等相关专业,健全以学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为主体,体现专业化、市场化和应用性为导向的养老护理人才开发培养体系。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制度,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落实有关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养老服务就业优惠政策。由社区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有照护经验的助餐、助急、助洁、助医等护理服务人员,发展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峰:
关于加快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作用,探索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建设重大战略开放消费平台,创新发展有标志性的品牌及项目,让城市更加宜居、生活更有温度。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因地制宜有序建设一批设施完善、业态丰富、健康绿色的消费聚集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创新社区生活性服务消费模式,综合配置生活性服务各类业态。
二、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区域配套规划,统筹做好城市更新相关工作,促进城市生活质量和竞争力水平提升。优化生活性服务布局,建设一批社区邻里中心、口袋公园、公共集市等公共设施。加强适老化升级改造,建设改造一批老年人生活性服务中心、老年人服务站等设施,依托大数据技术,建设养老服务平台。加快消费城市培育建设,差异化打造“区域特色街区”,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
三、体制机制保障方面的建议。完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省级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便民生活圈建设省级协调领导小组,解决政策协调、信息沟通、步调统一、效果协同等重大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进一步完善生活性服务保障体制机制。要加快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生活性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网络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西安际华文创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企划总监郭鑫代表西安市雁塔区叁伍壹壹文创园:
因地制宜 打造便民服务特色样板
一是加大园区宣传推广力度。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媒体联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便民消费体验活动。以每周为单位,征集项目所在地附近社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亲身感受园区便民生活的消费体验,以短视频等形式在媒体网络上推送宣介,进一步扩大园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是加快便民服务智慧化转型。建议加大政府引导,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搭建园区“科技+消费”智慧运营平台,依托园区现有的花市、鱼市、菜市融合的线下场景,在线上平台开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专区,引导商户接入平台完成注册、上新、运营、培训,融合“线上”与“线下”,实现从“到店”到“到家”,拓展服务半径,满足居民更多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商圈智慧化融合、消费数字化升级。
三是融合“文商旅”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各地特色商圈逐渐由“景点旅游”向“市井生活”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到一个城市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基于叁伍壹壹“便民生活”和“文创设计”的双重属性,建议通过政府平台引入更多的本地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进一步增强特色商圈的吸引力,丰富周边居民的休闲生活与文化体验,打造便民服务特色新样板。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