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资料图片)
如何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全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11月17日至18日,汉中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组织部分委员就全市“一老一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委员们围绕养老体系构建、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建言献策,力促为“一老一小”创造更优良的社会环境,让这两大群体拥有更多幸福感。
据介绍,截至目前,汉中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78.06万人,占总人口的24.13%。其中,65岁以上人口56.88万人,占17.71%。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但由于‘医’与‘养’衔接不足、相关服务机构目标定位偏离、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等问题,导致这种模式发展困难重重。”汉中市政协委员、南郑区卫健局副局长陈倩说。
陈倩建议,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和引导,使“医”“养”资源有效结合与衔接,鼓励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和周边的医疗机构构建完善的协作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储备,依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加大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提升相关人员的医护技能水平,实现“医养结合”的全面发展。
汉中市政协委员、南郑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何海燕说,随着老龄化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需要大量护理人员外,还需要养老人才具备比以往更加丰富的医疗、护理、养生、心理等专业技能知识。何海燕建议,要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市属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为养老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据统计,汉中市现已建成日间照料中心294个,社区覆盖率100%;建成农村互助福利院1516个,行政村覆盖率80%。已建成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正常运营的分别为202个、1130个,占比为69%和76%。
走进汉台区汤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餐厅、棋牌室、健康理疗室、按摩室等一应俱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际运营中存在入住率低、成本高等难题。”汉中市政协委员、汉中泽康苑养老服务公司董事长王海峰建议,养老机构的布局要在市一级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可实行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增加日间照料中心的收入,发挥其应有作用。
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多数老人“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内心很排斥社会化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居民对养老模式、服务内容等不甚了解,子女担心老人得不到细致的照顾,造成目前养老机构‘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汉中市政协委员、汉中巾帼养老家政服务中心主任周胜芸建议,通过老年讲堂、专家授课等方式加大养老模式、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需求方面的宣传力度,更新人们的养老观念,形成新的、合理的养老消费思维,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汉中市现有18岁以下未成年人63.69万人,其中,留守儿童1566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01人、孤儿260人、残疾儿童2348人、享受低保儿童13662人。设立市级未保中心1个、县区未保中心11个,建设村居“儿童之家”132个。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扶老’是重中之重,关心、关怀青少年儿童更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汉中市政协委员、民进汉台区委会驻会副主委兼秘书长罗颐说,在中小学校园里,“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比比皆是。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为突出。
如何补齐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供给短板?罗颐建议,政府部门要全方位、多渠道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学校除开展心理教学工作外,还应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缓解学生学业压力。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应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在全社会形成合力,织牢青少年保护网。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汉中市政协委员、南郑区草堰中学教师刘兴聪发现,农村中小学因为所处环境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童年产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儿童一生的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也有不利影响。”针对关爱农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刘兴聪建议,政府应拿出专项经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按照学校规模配备心理教师,并建立家长和学校定期沟通、了解和摸排孩子心理健康制度。同时,倡导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形成社会协同参与乡村儿童心理健康保护格局。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