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21年以来,榆阳区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为目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创新推出“理论教学+返岗调研+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模式,实现278名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轮训全覆盖;在全面总结提升的基础上,2022年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号召,在陕西省率先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6月7日首期47名“头雁”培训全面启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育“头雁”100名,以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办好理论教学“大讲堂”,发展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坚持四个“突出”,精准抓好第一阶段理论教学。突出“学什么”,课程安排上做精。强化地校联动,聚焦基层党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联合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按照发展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干部缺少什么就讲什么、“头雁”短缺什么就补什么的思路,重点安排政治理论必修课、发展能力实训课、岗位业务实操课、案例教学示范课等课程,确保培训学在核心点、关键处。突出“在哪学”,教学地点上灵活。突破在课堂授课的常规做法,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山间林下,精心挑选具有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现场教学点,开展实地观摩,通过“看到、听到、摸到”的教学方式,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突出“谁来讲”,师资力量上选优。邀请安排五个层面师资授课,党委、政府领导讲理论、高校专家学者讲政策、行业专业人士讲业务、优秀基层干部讲经验、先进典型地区代表讲案例,邀请29名高校专家教授、17名党政领导、8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先进典型授课。突出“如何学”,方式方法上创新。采取讲授讲学、现场教学、案例示学、实践研学、辩论促学、研讨交流学、现身说法学“七元一体”教学模式,强化学教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切实解决了兴趣不浓、热情不高、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等问题,极大提高了学习质效。
用好返岗调研“大练场”,用学到的新知识校准方向
集中教学阶段结束后,学员全部返回岗位,再进行15天左右的返岗调研和实践教学,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检验成效、检视问题、校准方向。参训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从村情实际出发,围绕“五大振兴”目标,聚焦村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现状,完成“五个一”的实践教学任务,即进行一次深入调研,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发现破解一批现实问题,提出一批工作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村级振兴规划,驻村队伍对岗位业务不熟悉、政策领会不深刻、发展思路无头绪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参训“头雁”在四个包抓小组的协调指导下,结合各级产业政策和自身发展实际,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论证,研究制定发展带动计划。一方面通过分析研判产业发展前景和路径选择,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始终走在相关产业发展最前沿;另一方面按照“直接带动、服务拉动、辐射联动”的思路,通过参与经营、合作入股、生产托管、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等方式,建立与周边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户融入上下游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区级层面组建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和本土专业人才在内的指导服务团队,建立“双导师制”,专家与学员形成结对指导关系,指导服务团队进乡入村实地考察,面对面答疑解惑,手把手传授“真经”,帮助乡村找到发展振兴的正确路径,同时也锻造出一批“雁阵”队伍。
抓好成果答辩“大考场”,专家“会诊把脉”促转化
返岗实践结束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集中召开汇报交流和成果应用答辩会,确保培训既要有头脑风暴,又要转化见效。所有参训人员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调研收获、制定完善后的村级振兴规划和产业发展带动计划,制作成“PPT”演示文档,由第一书记和“头雁”逐一交流分享和汇报答辩,指导服务团队专家、区委和区政府领导、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牵头部门负责人组成答辩评审委员会,学员现场汇报、现场答辩,评审委员现场亮分、现场点评指导,现场公布分数名次,评审结果作为个人年度考核、评优树模、提拔使用和“头雁”政策支持、资金奖补、扶持培育的重要依据。通过交流分享和汇报答辩,指导“头雁”把准产业方向,强化示范带动,确保发展带动计划更切实际、更接地气、更可持续,努力在促进自我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更多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帮助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进一步研究找到发展优势和不足,帮助纠正乡村振兴规划中同质化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形成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的乡村振兴“蓝图”,做到“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让乡村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前景更好。(记者 许鹏 通讯员 方立峰)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