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 > > 内容页

今日要闻!委员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言

来源: 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2023-01-19 09:32:41

□ 记者 赵婧 殷博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今年省两会上,多位省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相关资料图)

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秦创原平台建设是推动我省从科教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变的重要载体。”省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崔彬结合调研实际坦言,“一年来,秦创原建设由‘势’向‘能’的转变过程中,在体制、机制、制度层面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突破。”

“基于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和价值导向的指引,实施‘侧重增量激励、整合存量资源、控制关键环节、管理高效透明’的针对性举措,有助于为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开更大突破口。”崔彬说。

科技创新离不开政策和信息服务的支持,崔彬建议,从全省各级各地政府颁布的创新政策中,精炼含金量高、落地效果好的政策,作为平台公司的通用政策先行先试。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标准化、高效化申报与兑现。

科技创新重在革新机制。崔彬建议,加强秦创原顶层设计和产业总体规划,结合实际为秦创原公司提供空间、配套服务及营商环境,与政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政企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同时,完善秦创原运营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突破创新活动中的国资监管及评价障碍。建立以市场估值为基础、以专家决策为支持来替代审计、评估的机制。“落实尽职合规免责机制,只要经营合法且无失职行为,不以投资结果作为追责依据。”崔彬说。

融资难是制约科创企业发展的瓶颈,崔彬建议,组建专项基金,定向投资早期项目,该项资金集中使用,国资专项监管,平台公司统筹投资。建立研发准备金资金池等方式,多渠道注资孵化平台。他说:“应保障对科技服务体系和成果转化孵化体系持续长期投入,合力从源头扶持创新成果在陕‘留得住、养得大’。”

国企牵头引领按下创新“快捷键”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要主动作为、勇担重任,特别在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产业发展安全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冲锋在前、尽锐出战。

据了解,自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陕西国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入住国企创新中心,带头参与秦创原建设。“在省国资委和各省属国有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在秦创原总窗口已累计注册落户省属国企17家。”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新龙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聂立渠介绍说。

“但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多以项目展示为主,实体研究机构不多,并没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带动引领作用。”聂立渠在走访调研后发现,目前国有企业在秦创原总窗口发挥的“两链”融合牵引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如何让国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今年省两会上,聂立渠提交了《关于强化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发挥作用的建议》的提案。“建议省国资委、军民融合办等省级部门加大央企、省属国有企业统筹调度力度,依托国企创新中心,引导省属国企在总窗口落地更多项目,并引导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按照业务转型方向,成立团队入股的独立法人研究机构,承担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及产业化功能。”聂立渠说。

聂立渠还建议,已落地项目要争取将研发、生产环节落地总窗口,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引领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支撑作用。

发挥民企作用助力科技创新“加速跑”

民营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也是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近两年来,省政协委员、正大制药集团总裁郑翔玲在多次深入调研中发现,目前秦创原建设仍存在龙头民营科技型企业数量较少,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方式单一等问题。

“近年来,我省在新能源企业、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上吸引了比亚迪、吉利、三星等龙头企业在西安发展,但这些企业均未在陕西设立研发型总部,在产业链、创新链上的融合深度还不够。”郑翔玲坦言。

“一些民营科技型企业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整体上有了很大进步,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和潜力,还需给予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扶持。”郑翔玲说。

为发挥民企作用,助力科技创新“加速跑”,郑翔玲建议,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基础,统一规划布局,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中心园区。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多渠道科技经费引导和补贴支持机制。搭建科研院校、机构和企业间“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大对研发创新企业的研发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创新研发人才和科研技术能力,但缺乏后续产业化经验和能力。实体企业具备研发设备、场地和产业化能力,但创新研发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技术能力不足。”郑翔玲认为,二者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郑翔玲建议,加快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实现人才双向流动。要解决好引进人才及家属的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配套需求,让大家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