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无定河与榆溪河两条河流交汇处的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河岸宽广肥沃,从上空俯瞰,数千亩稻田如同展开的一幅壮美画卷。曾经盐碱化严重、长满荒草的撂荒田,如今却成了北庄村村民的致富田;曾经劳作一年,却难得有几分收入的北庄人,如今变身拿分红的“股东”,过上了好日子。
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北庄人牢牢把握时机,适时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魄力。
找到致富“金钥匙”
(资料图)
北庄村从上世纪就开始种植水稻,是远近闻名的水稻产区。然而,由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体力繁重、效率低下、投入高、收益低等原因,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北庄村水稻种植逐渐走向没落,成片的水浇田变成了长满杂草的“撂荒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16年10月,横山区启动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北庄村原来被盐碱化的稻田经过改造成为了高标准农田,北庄村党支部书记陈登业看到了改变的希望。2016年冬,横山区委提出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补扶贫短板助力乡村振兴,党岔镇率先在北庄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了打消群众的质疑,组织北庄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等外出参观改革典型、现代化水稻种植园样板,并召开会议,向大家讲见闻、谈感受。最终在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下,由40户党员、群众和贫困户参与的“榆林市横山区业雄农林牧专业合作社”成立,陈登业任理事长,村委会主任张天雄任监事长。
2017年初,合作社吸纳40股,每股2.5万元,共筹集启动资金100万元,成功流转土地1000多亩。经过2017年的精心运作,秋收后,“股东”们每股分红1万元,分大米210斤,给村民支付打工工资44.54万元。
鼓起共富“钱袋子”
2018年,北庄村将合作社转变成村集体牵头的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经济合作社,每户入一股,股金5000元,共纳股东414户(股),筹集股金207万元。同时,横山区财政注入扶持资金60万元以集体入股120股的方式融入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新流转土地1479.5亩,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到2500亩。
村民刘凤金说:“2017年合作社成立的时候,我对合作社没信心,当时也就没入股;2018年,我想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原来的撂荒地都成了高标准农田,合作社的效益又好,肯定赔不了。”
据了解,当年,经济合作社每股分红2000元,每亩稻田分大米50斤。2021年,北庄村亩产稻谷约700公斤,总产量约1750吨,每公斤大米按批发价5.6元计算,大米全部销售后,可收入680余万元。
“北庄村之所以有今天村美民富的局面,是因为通过实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通过合作社运作,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为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陈登业说。
探索推广“新路子”
党岔镇在北庄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五加”模式,在新模式的引领下,党岔镇先后在全省产改现场会上交流经验。该镇党委书记雷雨虹说:“‘五加’模式,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整体托管给有能力、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合作,进而建立生产基地,公司根据土地入股,每年向村集体固定分红,农户成为挣薪金、收租金、分红金、得财金的‘四金’农户。”
在做好振兴产业文章方面,党岔镇以集体经济合作社为龙头,打造无定河产业带,做强水稻产业,2021年党岔镇被申报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一核三区”,即农产品加工核心区、水稻标准化高效生产示范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区、稻田养蟹生态示范区,辐射带动无定河沿线的11个行政村两年内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到3.5万亩。同时,该镇还建设旱作节水农业先行区,做精杂粮产业,全镇推出高标准农田1.1万亩,其中北庄村、韩石畔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上水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3000亩,今年将分段推进无定河沿岸剩余5个村的旱作梯田上水工程和3个山区村场窖节水灌溉工程,集中发展杂粮产业,并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远公司实现产销对接,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记者 许鹏 通讯员 刘勃江)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