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你看小老虎剪得多像呀”“这小糖人真好看,真想上去咬一口”……6月9日,在西安市建国路小学操场上,开展了一场以“探源中华文明传承非遗精粹”为主题的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暨非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非遗传承人为孩子们展示了精湛的传统技艺,让孩子们感受到非遗独特的魅力。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建国路小学积极打造“三个课堂”,不断优化课后服务,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和学生实际研发非遗课程,设有陕北面塑、传统戏曲、合阳木偶等20项内容,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及专家团队进班授课。
01
(资料图)
积极开展
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
推进非遗进校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这只是我省各地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家“双减”政策实施,各地中小学校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把非遗内容纳入课程。
关中礼馍传承人党亚贤自退休后,多次走进幼儿园、中小学校为孩子们讲解非遗知识。
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随着国家‘双减’政策实施,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学校可以多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后生活。”党亚贤说,目前部分学校经常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甚至把非遗项目作为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也时常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
党亚贤建议,教育、文化部门要明确非遗进校园的课时安排,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为非遗进校园搭好桥。非遗传承人要发挥传承作用,主动为学校提供非遗短视频,让更多孩子了解认识非遗、感受非遗魅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02
“沉浸式”体验
走近非遗文化 感受非遗魅力
近年来,在委员们的呼吁下,为进一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省文化和旅游厅从基础教育入手,开展传统体育进体育课、传统手工技艺进手工课、传统美术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的非遗“四进课堂”,与省教育厅共同命名了52家单位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通过非遗实践体验,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多年来,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一直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戏曲演员的生动展示,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通过看演出、上戏曲课、参加社团学唱戏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有关戏曲知识,激发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李梅说,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原因,目前戏曲进校园在中小学校仍存在普及程度不高、活动成效有限等问题。
李梅建议,应制定普通中小学戏曲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培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各地可根据自身情况,组织文化、戏曲、教育等方面专家,加强戏曲社团的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地域文化背景、学生兴趣特点以及艺术师资力量充实校本课程内容,让孩子们在兴趣中提升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加强校团合作,学校以“请进来”方式引进一批京剧或地方戏曲优秀人才和院团,有效丰富戏曲课后服务内容。
“非遗进校园不仅是给孩子们普及非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非遗传承中。”省政协委员王巧萍建议,依托大中小学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将非遗项目纳入学校社团课程,结合“双减”政策把一些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社团,打造特色课程。鼓励高等院校开设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教师编写非遗相关教材,进一步完善非遗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支持非遗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鼓励建设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等院校传承基地。
各界导报首席记者 李荣文/图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