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殷博华)7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同志介绍“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夯基架梁”有关情况。
据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宁殿林介绍,我省始终把粮食安全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进粮食生产稳存量扩增量,实现面积产量“双确保”。全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1270.4万吨,相比“十二五”末增加了65.73万吨,实现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稳步提升。
在稳定粮食面积和安全方面,省级设置了4500万亩和1200万吨的基本保障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全省确定了30个产粮大县和20个粮食安全保障县,压紧压实地方政府责任。持续开展撂荒地整治,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行政策性约束与引导性补助相结合,充分发挥村集体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主体的作用,采取土地流转、代耕代管等方式,确保能种尽种、应种尽种。不断调优种植结构,编制作物布局规划,划定粮食安全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发展区,严格控制在永久基本农田上新增果树、苗木等园艺作物。其中,在苹果非优生区占用基本农田的,通过产业引导逐步退果还粮;在苹果优生区域,引导群众发展幼园套种豆类、薯类,稳定粮食面积。
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我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围绕粮食生产需求,通过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参与、金融支持等方式,建设旱涝保收、耕地地力等级高、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十四五”期间,我省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773万亩,并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严格管护,坚决禁止非农占用。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以陕北、渭北为重点,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五年行动,推广集雨窖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每年发展旱作节水示范田120万亩,提升旱作区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深入推进机械深松深耕作业、实施秸秆还田、推广配方施肥、发展绿肥种植,提高中低产田的土壤肥力。
同时,我省着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粮食单产,实施良种攻关。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以种业企业为重点,组建育种联合体,加快培育高产优质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创新性品种,发挥品种增产优势。推广集成技术,在陕北、渭北和关中,持续加大玉米增密度提单产“5335”集成技术推广力度,将玉米单产提高50公斤;在小麦主产区大力推广宽幅沟播“3335”技术,将小麦单产提高40-50公斤,增加百万吨粮食产量。提升装备能力,加大农机研发推广力度,调整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先进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机械化水平。
此外,我省还扎实推进大豆扩种工作,采取专班推进、台账管理、挂图作战等措施,确保大豆扩种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块。扎实开展试验示范,积极探索利用盐碱地资源,寻求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新途径;在陕南地区重点推广马铃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在延安、榆林两个市积极推广果树幼园套种,示范推广马铃薯—玉米宽幅间作;在渭北地区果树大县推广果园套种,不断探索开辟扩种大豆新渠道。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