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 > > 内容页

【天天聚看点】《西安市“十四五”就业促进实施方案》印发

来源: 西安新闻网 2022-07-27 05:59:43

近日,记者从市政府获悉,《西安市“十四五”就业促进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印发,我市将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十四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关键词:聚焦目标任务发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6.5%

《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宏观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人力资源质量大幅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20万人、58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至2.5。

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持续释放。创业成本大幅降低,创业载体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创业孵化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创业生态链进一步完善。建设100个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上市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基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稳定在2000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2万人,人力资源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

关键词:提升拉动就业能力

到2025年全市市场主体数达到300万户

我市将做大做强制造业促进就业。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19条重点产业链集群发展,产值过百亿的企业达到15家。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新的就业增长点。

强化服务业就业“蓄水池”功能。做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做优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养老、体育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等五大生活性服务业。做大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人力资源与职业教育培训、法律服务、服务贸易等五大成长性服务业,加快推动新兴服务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比例。

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做强“3+X”现代农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农业吸纳就业规模,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加快产业数字化,支持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更多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

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投放,落实普惠小微贷款等支持举措,对中小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开展以工代训,按规定给予补贴。到2025年,全市市场主体数达到300万户。

关键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对创业失败者提供就业服务援助和社会救助

持续优化创业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加强对创新人才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支持劳动者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创业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推进秦创原创新总窗口建设,推动西安地区科研平台、科研报告、科研数据、科研仪器设施、高校实验室向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开放,创造更多创业机会。到2025年,打造省级返乡创业园区1~2个,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众创载体330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亿元以上。

高质量办好西安国际创业大赛、“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促进创业就业。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新一代乡村企业家培育行动。大力弘扬创业风尚,培育创业精神,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对创业失败者提供就业服务、援助和社会救助。

鼓励传统行业跨界融合、业态创新,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岗位。加快推动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为劳动者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创造条件。引导用工单位按规定与灵活就业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务合同或其他民事协议,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规范灵活就业人员分类管理,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新业态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统计。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关键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8%以上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健全覆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搭建综合性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施常态化就业信息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到新业态、新模式领域就业创业。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开发基层就业岗位,扩大基层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领域就业空间,畅通基层成长发展通道。到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8%以上。

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积极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农业经营流通市场主体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支持农村劳动力从事网约配送、直播销售等新业态。支持有意愿的脱贫人口参加技能培训,完善公益岗位帮扶体系,统筹用好以工代赈资金和生态护林员等乡村公益岗位。到2025年城镇就业占比达到67%以上。

鼓励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健全完善学历提升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提供定岗定单定向培训。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台账,实行实名制管理。加大对退役军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落实企业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税费减免、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开展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季专项活动,每年服务2000名以上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同时,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健全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和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帮扶机制,强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及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和残疾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帮扶。到2025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11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累计实现就业2万人。

关键词: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累计30万人次以上

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鼓励市属高校与驻市高校开展结对共建。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到2025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比例达到97%。

实施技能人才提升行动,开展“技能西安”行动,加快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农民工技能大赛,挖掘我市特色劳务品牌,争创省级劳务品牌。开展校县(区)、校企、校校(技校和高校)合作培训,规范和加强培训机构管理,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十四五”期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累计30万人次以上。

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企业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关键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就业管理和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事项“告知承诺制”办理范围。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招聘、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一站式服务。深入开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

建立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持续打造“直播带岗”就业服务品牌。

加快我市智慧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就业服务由互联网平台向移动终端、自助平台延伸,逐步实现就业管理和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加大社会保障卡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线上线下全业务用卡。

关键词: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探索灵活就业新型就业模式人员参保

建立就业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推进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全覆盖。建立就业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重点企业、失业动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个专项监测体系。完善区县(开发区)企业规模性裁员风险工作预案,建立响应工作机制,积极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同时,加强失业风险管控。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稳步推进失业保险扩围,实现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在继续巩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成果的基础上,探索灵活就业、新型就业模式人员参保。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功能作用,建立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科学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着力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市级基金运行体制。到2025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9万人。(记者张端 实习生周雨晴 王嘉滢)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