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源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将登陆科创板,成为秦创原总窗口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12月14日,陕西三毅有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毅有岩)副总经理梁向鹏查验将要交付的一批铱坩埚。
铱这种听起来陌生的稀有贵金属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心脏支架、火箭喷嘴、半导体铱靶、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品领域。然而,铱制品生产加工技术精度高、难度大,相关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垄断。2014年,三毅有岩从北京整体搬迁至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多年来,该公司不断攻克难题、突破壁垒,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目前已占据国内市场90%以上的份额,成为铱坩埚制品细分加工领域的亚洲“领头羊”。
(资料图片)
能实现产值的逆势上扬,梁向鹏直言:“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为实现今年第四季度圆满收官,11月底,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局长刘高波和同事们兵分五路,一个星期内实地走访了50余家企业,看发展、听诉求、解难题。
“根据最新的奖补政策,我们将获得20多万元的企业管理团队专项奖励。政策及时有力,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对我们发展成绩的认可,也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今年以来,我们获得专精特新奖励等各类补贴总计400多万元。”梁向鹏说,公司正加足马力生产,争取今年产值突破9亿元,比去年增长近一倍。
在西咸新区,有很多与三毅有岩一样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它们正不断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成为西咸新区科技创新的先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总窗口西咸新区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现如今,西咸新区已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
获评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让三毅有岩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梁向鹏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深度聚焦成本控制与技术突破,通过深耕细分产品领域把企业做精做强,助力“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变。
尽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氛围浓、势头好,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创新需要有稳定、长期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中小企业规模小,仅靠自身积累投入资金远远不够,又受抵押担保难、上市挂牌门槛高等因素影响,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西咸新区财政金融局副局长焦少飞说。
近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辖区企业陕西源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源杰科技)正在进行公开募股,很快将正式登陆科创板。这将是秦创原总窗口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为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服务,西咸新区建立了‘一企一专班’及政务服务绿色通道等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企业在融资、市场拓展、股改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此前,西咸新区引导基金通过子基金投资源杰科技5700万元;对上市企业最高奖励1600万元,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孵化培育体系。”焦少飞说,他们正在建立投资标的库、被投企业库,搭建一流创投生态,发挥基金招商作用,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把企业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西咸新区不断加强金融科技深度融合,为秦创原建设由势转能提供金融支撑。截至目前,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已上线89款科技金融产品,累计为130多家企业投放贷款8.16亿元。其中,今年新增贷款金额5.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9.5%。秦创原系列基金总规模超百亿元,春种基金已立项投资项目300多个,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今年以来,西咸新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44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5家,初步建立起“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刘高波介绍,他们正在梳理区域内专精特新企业资源,积极为我省23条重点产业链提供配套,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参与重大科技专项、补齐产业链条、弥补关键领域短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努力培育和扶持更多拥有大志气、能搞大创新、支撑大配套、干成大事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刘高波说。
“小块头”释放大能量
在西咸新区,越来越多像三毅有岩这样的企业不显山不露水,在自己的赛道上默默耕耘,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位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攻克核心技术,在解决“卡脖子”难题时举足轻重,对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涌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落地写下新的注脚。
“小而精”的背后,是持久的专注,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定力,也离不开良好科创生态的持续滋养。
西咸新区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新区,也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窗口。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开放创新的氛围,为这些“小巨人”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以及掌握关键技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聚集要素资源,构建宽松的创新环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助推一批创新能力强、增长动力足、行业水平高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进而打造更多“小巨人”企业,释放“小块头”的大能量,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 侯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