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殷博华
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无论是鱼米之乡的江南,还是牛羊遍地的塞外,都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2月18日,“茶和天下共享非遗”主题活动陕西分会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庆典仪式在咸阳举行。活动现场,茶匠们从礼茶、饮茶、制茶等方面,让更多人了解了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深厚内涵,使茶文化深入人心。
“在中国丰富的茶文化中,最著名的非‘大唐贡茶’莫属。”提起茶文化,西北大学茶研究所所长孙斌感慨道。
千年前,茶圣陆羽游历四方后来到长兴写下《茶经》。顾渚紫笋茶,从此成为唐代贡茶。但随着历史变迁,曾经风靡一时的“大唐贡茶”也慢慢失传和褪色。
如何让“大唐贡茶”重现世人面前,是孙斌一直考虑的问题。为此,多年来他一直在《茶经》和大量历史文献中寻找方法。
“还原‘大唐贡茶’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程,不仅要捋清每一步的工艺步骤,还要了解工艺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悠久文化。”孙斌说。
2022年12月29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孙斌开始为记者还原“大唐贡茶”的制作过程。作为唐代宫廷御用的贡茶,首先让人震惊的就是那一套巧夺天工的茶具。
鎏金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鎏金蔓草纹长柄银匙……
为了更真实还原“大唐贡茶”,孙斌专门复制了这套茶具。虽然是复制品,但是他用的时候还是小心翼翼。
首先,他用镊子夹起一块茶饼,点起围炉开始烤炙。与普通茶饼相比,贡茶的茶香更加柔和,随着烤炙时间的延长,淡淡的茶香会源源不断散出。据了解,在唐宋时期,宫廷在饮茶时,第一步就是烤炙。
经过两至三分钟的烤炙后,就要立刻开始碾茶,这不仅可以保留茶的香味,也让茶变得更容易煮制。
“碾茶是一个慢功夫,碾得越细,茶煮出来越沁人心脾。”孙斌说。
所谓慢工出细活,整块茶饼需要碾制成粉末后才算成功。在完成碾制后,还必须把茶倒入茶筛,进行再次过滤,古人把此步骤称为罗茶。
“罗茶过后,就剩下煮茶了。可别小看煮茶这个步骤,里面的门道也有很多。”孙斌仔细看了看筛过的茶粉,喃喃道。
煮茶并不是直接用水煮。首先要从用来饮茶的水瓮里舀水加热,待加热至略微冒泡的时候,再放入盐。
放盐是古代宫廷煮茶的一项重要步骤,据《茶经》记载,盐还有中和酸碱性的作用,从某种层面看,盐也可以用来解毒。
煮制10分钟左右后,一碗清香扑鼻的“大唐贡茶”就完美呈现在记者眼前了。淡黄色的茶汤伴着热气散发着淡淡香味,喝下一口感觉甘甜爽口。
孙斌说,在古代宫廷饮茶时,一些高级官吏或西域使者还会在茶里放些胡椒,以感受别样风味。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孙斌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在喝茶时,既要爱茶,也要懂茶,茶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