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聂迅 杨清 吉杨)入秋后,正是红薯成熟的季节,往年的这个时候,石门村七组村民的家门口已经铺上白布,准备晾晒红薯粉,好做成红薯粉丝,让在外打拼的儿孙们能够尝到地道的家乡美味。
“我孙子只爱吃我做的红薯粉丝,每年过年都要带好多回家,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咧,外面买不到的。”石门村七组徐志英笑道,“可惜村里房屋分布密集,路窄了,家里又只有我和老伴,老胳膊老腿的,身子重,每次只能分批把红薯从地里运回家,效率很低。”
原来,红薯粉丝的制作包括清洗、磨薯、过滤、沉淀、晾晒、打浆糊、漏丝等多个步骤,村中有限的条件则给本就繁琐的流程又增加了“障碍”。制作红薯粉丝的“开局”就“不利”。清洗、过滤红薯均需要大量的水,村民们通常会在家附近找一处空地,外接水管进行清洗过滤。不仅操作不便,清洗时排放的污水、垃圾也会将公共空地弄得一团乱。另一方面,红薯粉丝制作过程中的过滤、沉淀、晾晒等环节都需要空地,房前屋后没有大块空地的村民要么占用通道、要么便只能放弃制作红薯粉丝。
“能不能专门弄块地方给我们制作红薯粉丝呢?”11月2日,老党员徐志英在屋场连心会提出,“大家轮流使用,就不会弄得到处脏兮兮的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在场大部分村民的认同:“最好是在玉带河边,搭个过滤台,挖了红薯可以直接搬过去洗磨晒一条龙,省了搬运的功夫。”“有道理,要不再弄个灶台,直接在那做成粉丝再拿回来晾干,更方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张共享红薯粉丝制作台的蓝图渐渐清晰起来。
通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个动力源泉,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徐志英带头捐资出力,村民们热情空前,徐望贵、陈春先、焦爱琴等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大家起早贪黑,干得热火朝天。不到一个星期完成了土地硬化、过滤台、灶台的搭建等工作。
这个简易版共享红薯粉丝制作台位于石门村长夏畈玉带河岸边上,村民陈春先兴奋的表示:“之前因为家门口没有空地,放门前走道又怕挡着行人过路,好手艺都没有施展空间。现在这个共享制作台在河岸边上,挖的红薯直接运过来加工,用水方便,省时又省力。有时路过的小伙看我一个人忙活,还会过来帮我搭把手。要我说,这台子不仅提高了红薯粉丝的制作效率,还促进邻里和谐嘞!”她在外务工的小儿子知道后也很期待:“今年过年有口福了!回来一定要好好感谢那些帮忙的邻居们!”
所谓三分建,七分管。这个制作台既然是共享的,那么后续的管护清理工作应该由谁来负责呢?面对这一难题,长夏畈乡贤陈菲主动站了出来,表示愿意负责制作台后续的维护工作。她说:“这个共享制作台既然是为我们建的,维护工作不能只是政府的事,我们有义务共同参与进来!”这也是村民们的心声。于是,她组织各家各户一起商定了一份管护协议书,充分发动村民共同管护制作台。
事实上,在石门村,上到民生“大事”,下到在何处设置垃圾桶、哪条道路需要清扫植树等民生“小事”,都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真正将“村湾夜话”“屋场连心会”等载体用好用活,推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见行见效,让群众满意度更高、幸福感更足,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为群众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石门村真正做到了群众当主角,干部当配角,人人争做“急先锋”,实现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党群齐心,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添智,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一审:阮百川(见习) 二审:唐成 三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