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荣
(资料图片)
近期以来,在汉中市洋县河道两岸,随处可见“换装”后的朱鹮栖息觅食、戏水沐浴,成为冬日里的一道美丽风景。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的美誉,是我国一级保护鸟类。在秦岭北麓楼观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有这样一位“朱鹮妈妈”,她凭借对保护野生动物事业的执着与热爱,30年来,用情用心守护朱鹮,让曾经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从秦岭飞向世界各地。她就是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朱鹮管理部部长张军风。
1992年,张军风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毕业,被分配到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省林业厅调运60只朱鹮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照顾朱鹮的重任便落在了张军风的肩头。
“首次接触到朱鹮,我的任务就是在保证种群安全的基础上,让它们繁殖得越多越好。”从此,张军风便与朱鹮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次接触朱鹮的张军风,对朱鹮一无所知,也曾担心自己照顾不好朱鹮而整夜失眠。为了多一点了解朱鹮,她查阅了大量有关朱鹮的资料,虚心向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技术人员学习。
“2002年的冬天,是关中地区最冷的一个冬天,朱鹮能不能安全越冬,直接关系到朱鹮人工饲养种群能否在秦岭以北立足。”对比洋县朱鹮栖息地情况,张军风大胆提出了朱鹮耐受性试验和保温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用塑料布包住一个朱鹮舍,加挂热能灯制作成保温棚,帮助体弱的朱鹮越冬;地面铺设草垫,放置粗树干,帮助不能上架的朱鹮;放长流水以防水池结冰和泥鳅死亡,实现饲料的多样化。为了随时监测朱鹮状况,张军风晚上经常蹲守在朱鹮舍边,密切关注整个种群动态,以便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在张军风的精心照料下,整个冬季未发生一例朱鹮因低温而死亡的事件。
每年的3至6月,是朱鹮的繁殖期。为确保朱鹮种群顺利繁殖,张军风很少休假,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张军风说,从人工孵化到雏鸟出壳,每一只朱鹮雏鸟从50—60克长到1500克,需要60多天的精心守护,一点微小的温度波动,都可能导致朱鹮雏鸟生病甚至死亡。
“很多新生的朱鹮,都是我亲手喂水喂食,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人工育雏过程中,张军风将按日龄控制育雏器温度改成按体重控制温度,解决了同日龄雏鸟生长差异大的问题,提高了朱鹮人工育雏成活率。在她和团队成员的辛勤努力下,朱鹮种群数量从2002年的自然育雏7只达到2007年的29只,创造了小网笼自然育雏的峰值,朱鹮种群数量得以稳步增长。
2005年至2007年,张军风带领技术小组对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笼养朱鹮种群的14对朱鹮进行义亲抚养试验,其中7对朱鹮亲鸟代养获得成功,共代养成活雏鸟11只。
张军风说,朱鹮义亲代养试验的成功,不仅拓宽了朱鹮育雏渠道,降低了人工成本,也证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自然繁殖并没有完全退化,这也为下一步朱鹮野化训练、野外放飞后的自然繁育奠定了基础。
让朱鹮从秦岭起飞,鹮美天下是张军风一直的梦想,也正因为这个梦想,30年来,她时刻以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生态绿军标准要求自己。她带领的团队先后攻克了朱鹮人工育雏、自然育雏和义亲代养三大技术难关,共繁殖成活朱鹮543只。由她组织编写的林业行业标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朱鹮)》,为朱鹮规范饲养提供了技术支持。
经过40多年保护恢复,陕西朱鹮呈现种群兴旺态势。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到2012年的1300余只,再到目前的9000余只,实现了“朱鹮涅槃”的生态奇迹。现如今,朱鹮已经成为陕西生态代言鸟,它正在从秦岭起飞,代表着中国飞向世界……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